感同身受,翻阅手机微信确实太占用时间,亦真亦假的各种消息,各种参差不齐的娱乐节目,你就不敢沉进去,一旦进去了一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你只是在消息中消磨了时间,其他的受益没有,不能让你增长知识,很有可能误导你的价值判断。
昨天晚上响应号召,晚上十点多钟就把电脑关了,开始阅读书籍,感觉与看手机信息一样,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看到作家作品的第三章的时候,看了一下表已经到了凌晨一点了,今天一整天要看管孩子,所以不敢“肆意妄为”,只好放下。
作家迟子建高明之处就是在写曾经的部落里面的事情,而这个部落的兴衰与我们这个社会感觉那么的相像与契合,你突然明白作家希望看到的就是那个最淳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他们对生死的感觉看得很透,那是天意安排的不可求,所以他们用最顽强的毅力面对各种不测。即便为了与现实能够挂上钩,安排了日本鬼子战败,额尔古奈河左岸的事情,这些都不是重点,更有意思的是在作家笔下的侵略者也绝不是凶杀恶神,也是有血有肉,让我想起了那个《钢琴师》的片子。
半夜倒在床上希望做一个喜剧效果的梦,知道自己说了不算,但是愿望不能没有,即便是假象满足范畴,但是内心的那种渴望是一种生活的动力,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去想,但真的梦却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安排。
梦里面分管领导让我提交单位上半年的工作计划,我把自己早就写好的工作计划分解到每个月,计划内容一样,文字语言的表述也一样,就跟克隆的一样,就这样呈交上去,自认为领导不会去翻阅,却没想到不一会电话就响了,接起来一听就是分管领导的,让我过去一下,放下电话直接就到了他的办公室。
能感觉领导不太高兴,跟我说,让你把每个月的计划做出来,你这半年六个月的计划完全一样,你有预见性?业务规模和遇到的事情能一样吗,你这是应付差事。听到这里自己开始自证清白,说道,你说的很对,这样的工作计划也只能去猜测,明天你会遇到什么谁也不知道,我自己凭着想象去写,那根本就是猜想,与实际有着太大的距离,所以这并非一个好的办法。
领导听我这样说,又说道,我不管你怎么去想,我就是想要你每个月不同的做法和业务指标的大致情况,让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听到这些自己就明白了,跟领导说,要说编设想我并不犯愁,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就完事了,你把计划给我,我重新整理就行了。
梦接着就到了我坐在办公桌前改稿子,自己把每个月的工作计划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和文字来写,例如二月份是春节假日前后,自己写到了开展丰富的职工文化娱乐活动,春节前夕走访重点业务关系和老领导。三月份请分管领导一起去兄弟办事处学习考察,心里面想领导都愿意出去转,因为可以满足他的虚荣心,把它当成一个人物。四月份春暖花开,在职工当中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就这样加入了不少文化体育的活动内容,自己感觉可以了,让办公室给领导又送了回去。
其实在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基本上不可能发生,领导根本无心看你们的工作计划和设想,他只希望工作上别出乱子,别有差错,别出现亏损,这就烧高香了,而自己也跟领导的想法一样,关键问题再看报表上,把发现问题的苗头放在报表的数字变化上,而且基本上是听科室负责人的汇报,对数字变化比较大的问题让他们做出解释,通过自己的分析确定如何面对,这种做法屡试屡爽。
在梦里又接到了分管领导的电话,很显然他很生气,说,你把我当孩子刷,你加了些什么内容,一点正事不干,全市职工丰富的文化生活,你们是俱乐部还是幼儿园,把心思全放在了玩上,还有没有点正事了。
听到这里我也不高兴了,我说业务你不懂,我谈业务上的事情你看不懂还不如说点你喜欢看的东西,没想到这你也不满意,我真的无能为力了,那边又开始他的那一套,说,你想不想干了?不想干赶紧说一声,听到这里自己就更火了,在电话里大声跟他说,我就不想干了,你有种就把我撤了,说完自己使劲把电话扣上了,砰的一声,自己从梦里醒了,发现是自己的拳头打在木质的墙壁上。
看了一下表是早晨六点整,毫无疑问也不能睡了,躺在那里想这个梦,这是曾经的真实情况,并不是梦编辑胡编出来的情节,一度跟分管领导关系搞得不好,他拿我没办法,找不出特别的理由治我,因为在整个系统我们单位效益不错,他也时不时跟着一会见来宾的理由吃点喝点,感觉很有面子。
咱知道领导跟咱都一样都有私心,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但是这个分管真是个例,在他的感觉离你所有的对她的好都是理所当然的,感觉那个职位是他给你的是的,所以你就要唯命是从,咱最初能忍则忍,后来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他觉得你没脾气变本加厉欺负你,咱只好让他知道地壳下面是岩浆,不是软泥巴,跟他拍了几次桌子,失去理智几次,他便知道这是一个精神也不正常的人,所以他有所收敛,大家都退一步就相安无事了,但这都是过去的事情怎么会过了那么多年有翻腾出来,说明自己小肚鸡肠,记仇?反正挺让人说不出来咋回事。
掌柜的七点钟起来便出去等着外孙被抱出来,到了快七点半听到女儿和外孙的声音,知道到了交班的时间,自己把电脑关上,还没等我出去掌柜的就抱着孩子来了,让我看着她好去做早饭,结果孩子便开始履行义务。
根据医生的意见不让喝牛奶和吃鸡蛋,只好给他喝米粉吃儿童小饼干,那样的早饭吃的快,吃完了后我看着外孙,掌柜的吃饭,我们只能轮着吃饭,好在早饭简单,吃蛋糕喝牛奶,不需要动火,三两分钟的事情。
吃完饭就剩下跟外孙玩的时间,同样是屋里屋外,按照外孙的兴趣来,唯独我不争气的是,昨天除草可能干的有点猛,今天左腿先腿肚子那里开始疼痛,今早晨走路有那么点困难,脚落地腿部疼痛厉害,吃上要慢慢等着止疼。
今天是中国的海军节,是世界读书日,而且还是家里面老母亲的生日,根据掌柜的要求给家里面的人发信息,祝老母亲生日快乐,让妹妹给老母亲做一碗长寿面,这是做儿女的一种表达方式,妹妹回复马上落实。
外孙玩到上午十一点二十分困得不行,掌柜的把他抱到沙发上,没一会儿就睡着了,之后抱到我们的床上,开始了今天的睡眠。我把昨晚上的梦给记述下来。我们中午吃饭吃挂面,我负责做卤子,初定是西红柿鸡蛋面。
中午十二点四十分吃中午饭,除去西红柿卤子,还炒了肉末雪里蕻也可以加到面条里,感觉味道更好,一大碗吃完了,心满意足,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感觉外孙要醒了,不敢倒下去睡觉,只好等到外孙醒了后再找时间,假如找不到时间,就晚上一起睡了。
掌柜的两点钟回来了,让我可以躺下来歇歇了,但外孙基本上也要睡起来了,跟掌柜的说,等外孙醒的时间再说,没想到说完这些话不到十分钟外孙就醒了,掌柜的抱着他去了客厅,把房间倒出来让我安心睡,我睡到三点一刻起来。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陪着外孙一起玩的时间,从屋里玩到屋外,再从屋外玩到屋里,反正就这么大的地方,以消磨时间为目的,一直陪着玩到外孙开始吃晚饭的时候才倒出空来,显示掌柜的给外孙做晚饭和准备大人吃的晚饭材料。今晚上商定做红烧排骨,炒土豆丝,还有中午剩的汤加上咸菜叶子,还有中午剩的雪里蕻。
红烧排骨自己觉得做的挺好,没想到女婿感冒了不舒服,晚饭吃了一点点,红烧排骨也兴趣去吃了,女儿嫌炖的时间不够,不是很烂,掌柜的吃面条,感觉也没动筷子吃,只有自己美美吃了三块,心里在想都不吃才好,都留给我吃。
吃完饭,女儿和掌柜的收拾完了后,一起哄外孙睡觉,外孙已经困的厉害,所以没费多大的事外孙就睡着了,我则是回到房间先看了下午朋友发给我的信息。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昨天小城的《青岛日报》做了一期读书日活动的专版,我有幸被记者采访,露了一小脸,更有幸一起露脸的都是熟人,年龄比我小,但是学术成就和素养在我之上,我视他们为老师。
为了迎接这个读书人的节日,本想写点什么,可看了一天孩子,不说筋疲力尽,也有那么点找不到感觉。只好从网上下载了两篇文章,虽然对其中的某些人的观点持保留态度,但总的来说还是认同,贴在这里接受看官们的点评。
第一篇的题目是《读书和不读书,差在哪?》
我们常说“富贵之家”,何为“富”?何为“贵”?
简单说,富是物质上的,而贵是精神上的。想要贵,必须通过读书。
我们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接触相同的事物,但不同的是,读书更多的人在感知生活的乐趣时,能够拥有更多的层次,更能体会表象之下所蕴藏的深刻趣味。
席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人生海洋。”
那些读过的书,就是你打开世界的地图。翻开它们,你就能穿越到任何地方,探索到更多未知的美好。
余华说:“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读书和不读书,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差别也不明显,但是从五年十年看,那就是天差地别。
在书页翻动之间,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就已经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乔志:总有人说,我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碎片化信息肆虐的时代,越来越多人习惯用娱乐化信息填满空闲时间,刷短视频、直播、花10分钟看“小美”,滑过再看10分钟“小帅”,甚至没有耐心以1.0的速度看完一部电影。
@阑珊: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读书就像吃饭。看似吃过就没了,但它会变成你的营养,给你提供成长的能量。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影响你的气质,改变你的谈吐,最终根植在你的灵魂里。
@闲读: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书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它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一凝:读书的苦,苦一阵子;不读书的苦,苦一辈子。
@五彩:有人说读过的书,什么也记住,可当你一本接一本地阅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知识已经像每天摄入的营养一样融入身体,无声无息,滋养着灵魂。
@敏锐:读书和不读书的直观差别在于:当你看着夕阳的余晖,会让你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非“哇,夕阳真好看”。看着天空飘雪,你可以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不仅仅是一声“哎哟,雪真大被惊呆”。
@北斗:生活中80%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如果不能,那只能说明你看得不够多,不够好。
@极目:读的书多了,就知道这世上不止有一种文化,对于不同的声音也会变得包容;就明白历史的兴衰也只是一瞬间,眼前的得失便不再那么重要;就懂得人生不只有一种活法,对旁人的生活便多了一份理解。
@叶尖:卡夫卡说:“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斧头。”你从书中体悟的每一种思想,明白的每一个道理,都将成为你改变人生的力量,最终完成从“庸人”到“完人”的蜕变。与君共勉。
我在另一个平台上看到了同样的读书感受,觉得比上面的那几位探得更透彻,也摘引下来,贴到这里让看官们自己去评判。
第二篇文章的题目《世界读书日:叶兆言 邱华栋 乔叶 周晓枫 韩小蕙 李浩 刘汀 古宇 谈读书》
叶兆言:
读书本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读书这个过程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能够有机会阅读,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至于我们最后读书的成果怎么样,我个人认为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不重要的,就是你不能通过结果来否定,因为结果不好就说读书没有用。
聊阅读这个话题,这个现象会变得特别明显,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经验,我的阅读完全是从一个没有意义的时候开始的。我之所以阅读,因为我的少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文革时期度过的,因为我是独生子女比较孤独,我经常因为无聊、寂寞,就读了很多的书,我父亲曾经是常熟的状元,所以书很多,当时有七书橱的书。我父亲不愿意让我看那些古典,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管不到我,所以书对我来说是无序的,没有人告诉我这个书是必读的或者有什么意义,有时候我觉得不让看的兴趣远远要大过让看的兴趣。高中毕业时突然有一种禁书我兴趣特别大,就是内部读物,供批评使用,当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另外一个作家《乐观者的女儿》,包括《厌恶》《局外人》,当时都称为黄皮书,最有名的一套书就是《人·岁月·生活》。在我的阅读史里,世界文学一开始是这种形象传统的文学研究。
那时候很多书是在地下悄悄流行。因为当时我们也很无聊,就像革命者的接头暗号一样,发现什么书大家就传着看,我想今天不存在这样的阅读了,不存在在大学宿舍里有一本书通宵就看完了。从时代来说肯定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好,一个发达的社会、正常的社会不需要那样的阅读,我少年时代的阅读是不正常的状态,是沙漠里的一棵草需要大量的水,而今天到处都是绿地、到处都是书,哪个大学图书馆都很多,而且网上有很多电子版的,对于你来说,要想阅读实在太容易。
今天聊阅读这个话题的目的很简单,就像做父母一样,其实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读书,你们可能已经知道了,但还做不到,阅读确实是非常有意思、有趣的。希望大家能够享受阅读,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阅读就是你抓到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它是不是名著不重要,是不是排行榜排第一第二也不重要,以后它能不能提高你的境界长不长知识也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你沉入其中享受这种阅读。
邱华栋:
读书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这也许是有人总结过的。我自己的读书经历,的确是这种情况。
第一个层次,或者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都是这样。
读书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读一部分你特别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这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阶段,到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喜欢一小部分作家,甚至是一些作家的小部分作品,这时你就可以缩小战线了。你明白了,原来你的兴趣和兴奋点会在哪些作家身上,也许他们只有十几个人,但是,你应该读他们的全集和文集,甚至还该读有关他们的传记、研究资料和他所处时代的其他背景资料,这样,你会把这些作家吃透,你会明白,他们在他们的时代里到底是如何写作,你也明白了,从人到文,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家和作品,为什么会缩小到这一小部分人。
然后是读书的第三种境界,这个层次或者境界,我现在还没有到。那就是,只读一本或几本你最最喜欢的书,或者反复阅读你喜欢的一两个作家,然后精心研究他的作品。
乔叶:
但有的功利性阅读,我觉得是要警惕的。比如鸡汤类的和成功学的书,这些书往往销量非常大,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讲着许多貌似智慧的道理,尤其是青年很容易被这些书蛊惑。我觉得需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些书里的话,看似很有道理,道理却只在一个表面,是非常浅薄的、狭隘的,表达的是非常简陋的“三观”,这些道理往往是某人在某时某刻因为某件事情所产生的。那么,这种道理能复制吗?你遇到的是完全同样的情境吗?你的身份、经历和作者类似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种不可复制的道理,很难成为你的人生营养。
我想跟大家建议的,是对于现在青年朋友更有意义的读书,就是非功利性阅读,就是慢阅读、深阅读、经典阅读。这针对的是我们现在普遍的手机阅读、碎片化阅读。网络阅读在便利的同时,也伤害了人们深阅读的能力,不再让你对于阅读有耐心,也不再有严谨性,让你的阅读容易浮光掠影,让你的思考力在无形中受到损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害怕沉默,沉默意味着什么?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要面对自我,很多人很难和自己相处,没有面对自我的能力。同时,他们很爱发言,但他们说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而是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也是因为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慢阅读、深阅读、经典阅读就显得特别重要,其实这三者是一回事,经典阅读本身就必然意味着慢阅读和深阅读。经典为什么被称为经典?所谓经典,不是一帮人命名出来的,是千百年来的读者、一代代的读者检验出来的。经典能够最大限度地涵盖所有人的人生。比如《红楼梦》,你20岁时读,等到40岁、80岁时再读,它能一直包容你跟随你成长,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经典永远比你大,你永远活得比经典小。从经典书中,你每一个年龄段都能汲取到营养,它可能不会立马变现,让你很快升职加薪,让你买车买房,但它是慢工出细活的一个过程,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让你精神世界的宽度、高度和厚度得到有效扩大。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所谓的无用的书,往往有大用,有着最大的大用。
周晓枫:
阅读是一种头脑的健身运动,它和体育锻炼一样,有人天生喜欢,有人开始阶段需要外力或自我压迫,才能逐渐养成习惯,然后才能变习惯为爱好。
了解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有些是由外向内的强行的观念灌输;主动阅读是由内向外的,出自爱好者心甘情愿的选择——所以有些教育的面目是严厉的,甚至狰狞,它包括难度和惩罚;而阅读往往伴随享受,以及由认同感带来的私密的快乐。
如果说学习说话,是寻找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掌握阅读,就是找到与内心交流的方式。看不清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在视力不佳的沮丧里;而看不清自己,不是同样沦入盲人般的命运吗?本雅明说:“幸福,就是不受惊扰地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他所描述的状态,和阅读非常相似。阅读教育,意味学习一种获取幸福的日常方式。
何况,有些技能掌握起来是暂时的,且容易过时。比如我的邻居年轻时勤学苦练,成了非常有名的珠算大王;后来算盘不再被使用,他的技能也随之陪葬,包括为此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不一样,无论什么年龄和行业,它是永远不会丧失功用的法宝。
所以,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是父母给予孩子一生最为重要的礼物。阅读不仅培养气质,还培养观察力和耐心,可以巩固记忆,增加见识,丰富情感。学习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学习接受孤独如同接受安慰,学习想象和创造并使之成为奇迹……阅读,使孩子获得终生信赖的朋友和始终陪伴的家人。
韩小蕙:
书,引导着我一级一级地不断攀登。
坦白说,与其他前后进报社的数百名大学生相比,我的先天条件很差,既没有靓丽的外表可兹利用,又没有灵活的心眼会察言观色,只会老实干活不会说不能道,更是智商平平才能平平。但我之所以能成长为名编名记名作家,还被南开大学正式聘为兼职教授,一切功劳皆归于——用功读书。
到现在,读书依然是我每天必须的功课。随着社会的不断飞速前进,随着新闻界不断涌进大批高学历、新知识、朝气蓬勃的年轻记者,使我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危机感——必须加紧努力读书,不断学习新思维、新知识、新技能,才能保持在高端潮头,不被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变革落下。狄德罗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当然,攀登也就会停止,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
这样,世界便不再荒芜,道路便不再崎岖,蛇蝎便不再可怕,孤独便不再猖狂,冷漠便不再凶残,忧郁便不再不可救药,有了书的陪伴和导引,自信和力量永在!
李浩:
对我而言,书籍从来都不构成海洋,阅读没有带给我那种海洋的颠簸,没有给我那种漂泊在海洋中的无助。恰恰相反,看着那一行行的文字,我会产生一种坚实的感觉——而在这个“非我创造的世界”里,我却是紧张的,怯懦而忐忑的。是的,我从阅读中发现了自身的弱小,个人命运的弱小,但是孤独感却获得了减轻。我的身边陪伴着众人,他们是叶芝、莎士比亚、卡尔维诺、尤瑟纳尔、高更、拉什迪、荣格、罗素、塞万提斯、埃利蒂斯……并且,他们还要纷纷地到来。
我大约是一个勘探者,有着强烈探求欲的勘探者,我承认我从阅读中获得了我想要的珍宝、知识、智慧,和认识自己的美德,我承认我在获取,但我的获取并没有使书籍中的贮藏有所减少。我还得承认,每一次“发现”我都怀有相当的惊喜,我认定这是写作者故意埋下准备给我的,“发现”的快乐由和我写作者悄悄地分享。我时常有一个奇妙的、很自私的感觉,就是读到一篇在我看来非常伟大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会心的作品,便会生出这样的错觉:它是给我的,给我一个人写的,全世界,只有我能懂得其中的隐秘!
刘汀:
对阅读,我提倡泛情广爱、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但总有那么几个作家是你忠贞不渝的心头好,比如托尔斯泰、杜甫、卡夫卡、契诃夫、鲁迅,等等,这个名单列下去,最少可以绕地球仪一圈。
每个好作家都能被后人不断谈论。看托尔斯泰,我能在自己的庸俗里体会到一种伟大的情感,那得是多宽阔的胸膛和多纯粹的心灵,才能容得下大地和人群,才能把个体的命运和时代联系得那么紧密、细微。人到中年读老杜,这几乎已经是中国文人的必然命运了。细细想想,老杜的伟大也就在于他能写出生而为人所必然经历的困顿迷惘,还有他作为一个诗人日常生活与整个家国的复杂关系,这是真正中国式的表达。而契诃夫呢,他的小说和戏剧,同样具有俄罗斯的纯粹性,朴素,朴素到你无法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所读即所得,所读即所感。卡夫卡的小说贡献了开启现代社会大门的钥匙,他是征兆性的存在,自他之后,人类走进了借助甲虫才能看见和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命运。卡夫卡给我们戴上了一副永远也无法摘除的隐形眼镜。鲁迅呢,悲观而倔强的预言家,自由穿梭的文体家,更主要的是他永远亲身投入又冷眼旁观。他当年用笔画下的牢房,我们今天也没能走出去。
是不是有点乱?乱就对了,书非乱不能读也,除了某一个领域做专业研究的,大部分人读书都应该乱一点,读符合自己脾性的书,也应该读读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书。我还有一个极端的观点:即便从此之后人类再也不写作或再也写不出伟大作品了,也没关系。现有的那些书,已经足够填满一个读者全部的阅读需要。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放弃写作,而是说,我们真心有必要回头去读读经典,读一读那些最智慧的脑袋最慈悲的心灵留下来的故事。
古宇:
1997年某个夏日约了朋友在亚运村见面,我到早了,看见一个小书店就进去闲逛,但几乎一进门就想掉头出来,里面昏暗闷热拥挤杂乱无章,犹豫的瞬间,瞥见一本麦黄色封面的书静默于一桌平铺的书籍中间,书名是黑体字的《黄金时代》醒目却也淡漠,我心里莫名感到一丝召唤,顺手拿起来,只看了一眼就笑了,那一刻我忽然理解原来编辑老师说的是真的,他们在开头、结尾和中间各看一句话就大概能掂量出作者的斤两和品位,我只凭开头几句话就认定这个作者有趣,有个性,我喜欢,特别喜欢,一定要带他回家慢慢享用,于是欣喜若狂地捡起另外两本《青铜时代》《白银时代》,在店主人惊异的目光中结账匆匆走人,这是我初遇王小波。他一点儿没让我失望,读过意犹未尽,并爱屋及乌,相信他的品位,把所有他喜欢的文字也找来读,沿着你喜欢的作者的“朋友圈”一路读下去真是捷径,也符合人性,如今大数据也如此操作,当然先不用管什么“信息茧房”,毕竟我并不想学贯中西,只要幸福的个人阅读时光。
因为王小波,我读了王道乾先生翻译的《情人》,被杜拉斯强硬又柔软的风格吸引,自然是全部占有,扫荡了市面上所有有关杜拉斯的书,杜拉斯说,大意是“我一个字不写的时候我也在写,我不写的时候也是作家。”话虽霸气,细想下是真的,尤其是对于女性作家,倒不是因为缺少“自己的房间”,毕竟厨房也可以兼做书房,关键是时间和心力,但你若相信暂时放下心爱的写作,你也在写,就容易一以贯之成为作家,不“写”是暂时的,写是永远的,不管有多远……
忘了是如何触达作家刘小枫的了,我一路追读他的《拯救与逍遥》《沉重的肉身》,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对于我比较重要的影响就来自由刘小枫延展出两条阅读路径,其一是读了他为前妻译作《莎乐美传》写的序,我经由莎乐美,又去读尼采,然后是欧文龙《当尼采哭泣》《治疗椅上的谎言》……一路回到早年喜欢阅读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等等,形成阅读旅程的闭环;另一条岔路是刘小枫无比推崇的电影大师,基斯洛夫斯基,红白蓝三部曲,尤其是他拍的《十诫》系列对我影响至深,向他致敬,我也写我的“十诫”故事系列小说,思考一些人类共同的道德戒律在生活本身的复杂性面前如何自洽,比如你不能偷窃,但“偷孩子的童年算偷吗?”还有在《说谎的人》中探讨职场上司空见惯的谎言要当真吗?
阅读改变生活,某些时候对于我阅读就是生活,是社交,沿着喜欢的作者的朋友圈去交朋友。
原载 管窥一见
2025.3.1 5:57 澳洲
管窥一见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