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厕所没灯。
老师小便,掉进茅坑。
与粪抗争,壮烈牺牲。
为纪念他,厕所安灯。
这个调皮捣蛋的小学生,一看就知道是个农村孩子,城市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茅坑。小学生肆无忌惮地调侃老师,让人笑喷了。
这首打油诗也让我回顾起我儿时回故乡的小学生活,一段哭笑不得的记忆。
五十年代我们村的初级小学,设在地主史鸿德一正两厢的房子里。东厢屋南边就是个大茅房,老师和学生公用,男女生站岗轮流进出。农村的茅房什么样?恐怕城市人知道的不多。茅坑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一人多深,由砖或石条砌成,有的还砌有石梯上下,因为农民养的猪都圈在这里,人屙猪吃,猪屙成肥,农民种地打粮,全部靠水靠肥。
男学生小便,随时随地就撒尿,有的还比较谁尿得高,谁能尿到茅坑对面。然而大便一般不在学校上,农家孩子知道,下课还要背着粪筐去拾粪呐,哪能吃着自家的饭,却屙到别人的田?当然也有例外,或憋不住了,或闹肚子了,不得不忍痛割爱,把大便留到学校的茅坑里。蹲在茅坑屙屎也有学问,四个角最稳当,这也是下课后学生们最先抢占的地盘。
后街有个学生姓名忘却了,外号巴攥子,学习不好,经常罚站。有一次听写,粪字的繁体是米田共,他少写了中间的田字,可那时可还没有简化字啊,现在看来这巴攥子还真有点先知先觉的本事,是汉字简化的先行者。
老先生发问:“糞字是这样写的吗?中间的田字哪去了?”
他与老先生嘻嘻哈哈地辩解说:“俺家无田。”
老先生教训说:“无田哪能种粮?不吃粮哪能产糞?”
巴攥子又说:“俺家的粪字就是没有田。”
老先生大怒:“你就吃你家没有田的粪吧!罚站两个钟头!”
被罚站的巴攥子记仇了,你让我罚站,我得让你去吃粪!
戴眼镜的老先生视力不好,每次上茅房都固定到西南角,因为墙边有棵小酒盅粗细的小树,成为老先生的抓手。巴攥子的报复就从小树下手,每天用小刀、小锯条割一点点,外表看不出,师生也不注意。“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先生的这句教导,学生巴攥子倒是牢记心中了,终于有一天晚上,老先生连人带树一起掉进茅坑里。
老先生虽然没有打油诗中“与粪抗争,壮烈牺牲”的经历,却吃了学生没有田字的粪。老师上厕所“掉进茅坑”,换来了巴攥子的复仇快感,然而却没有换来“厕所安灯”,因为五十年代农村根本没电嘛。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恶作剧的报复,换来了家长对儿子的死命暴打。
巴攥子最终被学校开除了。
史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