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晨读偶记·许浑“湿”中禅意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晨读偶记·许浑“湿”中禅意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在时局动荡不安,王朝行将崩塌的晚唐,敏感的诗人陷入和他们前辈不一样的困境中,科举之途路难行,谋生更加艰难,命运更加难以预测,佛土禅境成为心灵的寄托,晚唐诗人的笔下,寺院仿佛是独立于污浊喧哗的人世间中一片洁净幽寂的净土。在这片净土中,人们可以摆脱世俗社会中的系累束缚,忘却种种尘劳烦恼,朗见自己本来清净无染的自由心性。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纯洁自由的心性,诗人才可能将自己的身心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从而领悟到万籁俱寂中空寂幽洁的佛理禅趣,许浑是其中令人瞩目的代表。
 
许浑.jpg

许浑(788年—860年),字用晦,润州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高宗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晚唐代表诗人之一、官员,笃信禅宗。许浑写诗多律诗与绝句,大都是游踪山林与赠别之作,因诗中用“水”字甚多,人称“许浑千首湿”。罗时进著《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试论“许浑千首湿”》等文认为许浑皈依禅宗南宗是因为“毫无力量与黑暗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许浑认为“水在佛教,尤其是禅宗被视为清净无瑕,湛然恒静的最高境界、普度众生的圣物。这些理念对他的诗歌影响很深。”

今天读其《晨起二首》(后首一题作《山斋秋晚》),走进这位晚唐诗人的“湿”境中。

其一
桂树绿层层,风微烟露凝。
檐楹衔落月,帏幌映残灯。
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
心闲即无事,何异住山僧。

其二(《山斋秋晚》)
残月皓烟露,掩门深竹斋。
水虫鸣曲槛,山鸟下空阶。
清镜晓看发,素琴秋寄怀。
因知北窗客,旧与世情乖。
 
在第一首诗中,可以想象在秋天里的淡烟、微风与凝结于桂树枝头的晶莹细小露珠,那悬挂在檐楹前的清朗秋月,摇曳在帏幌上的一盏明灯,一切都是那样的清、那样的净、那样的湛然朗澈。诗人表现的是,自己闲居家中已久,遂与尘世乖离隔绝,心性也就不再系缚世俗凡尘之俗事妄念,往日里那遮蔽于心性上的客尘乌云也渐渐散开,显露出的只是纯属自我的湛然无染之心性。而“蕲簟曙香冷,越瓶秋水澄”既是写景名句,同时也蕴含着一份深深的佛理禅意,尤其是“越瓶秋水澄”句包含着精微至妙的禅学象喻。
据《宋高僧传》十七《唐朗州药山惟俨传》记载,唐代著名文人、时任朗州刺史的李翱曾经拜谒住在澧州的禅宗大师药山惟俨:

(翱)初见俨,(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目:“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寻有偈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干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佛道。在这份云与水的禅学象喻中,云与水都象征着众生原本清净无染的心性,此心性即是佛性。云在青天之上,任意舒卷,任意飘浮,去留无迹,一任自然。水在净瓶之中,恬然自安,幽光自显,净洁自在,虽静止却又无比澄清。如果说,云之性在舒卷自如,那么,水之性乃在洁净自守,二者都是禅,都是佛性的随缘变现。在家闲居的许浑,远离尘俗,所持守的就是那一份如同秋水般澄清洁净的真如本性。于是“心闲即无事,何异住山僧”便是他朗然见性的最佳状态与最好表现。
一般来说,生活在世俗红尘中的人都经常感到自己终日辛劳,忙忙碌碌,缠绕于杂事俗务之中,难得脱身,更难得回归自我心性。而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繁忙之中,心性日益遭受俗务杂事妄念尘劳的染污,变得越来越不清净、越来越污秽浑浊了,以至再看不到原初的本来面目了。只有远离世俗尘劳的染污,让心性去除种种俗务杂事妄念的牵累系缚,心中的污浊才会逐渐减少,才会在无挂碍无系累的“清闲”之境中,渐渐回归到本来清朗洁净的状态。因此,心闲即心净,反过来,心忙即心染。当然,如果是真正具备了极其精深的佛学修养功夫之得道者,他也许能够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能保持“心远地自偏”的宁静心态。
晚唐诗人由于时代动乱,他们也很难面对繁杂纷乱的社会现实而心如止水,为了安定自己的灵魂,消除自己的烦恼痛苦,他们只能采取回避红尘喧嚣的方式,来止息自己动荡不安的心灵。于是,不染尘俗,远离繁忙,也就是远离烦恼。慧能《坛经》第23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可见,僧人其所以为僧人,就在于他们的心性无有世尘杂染,而能保持一种清虚洁净的状态也。在这里,“心闲即无事,何异住山僧”正是诗人心性清净的最好表现。盖诗人此时心地闲静,无任何尘劳杂染,便与已经出家的僧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写了残月,写了轻烟,写了秋天的露水。在这皓朗净洁的环境氛围之中,他深掩柴门,居处在竹树环绕极为清凉幽深的书斋,真是好一个幽雅静谧的所在。诗中“水虫鸣曲槛,山鸟下空阶”一联,再次写到了“水”,水虫鸣叫,曲槛回环,山鸟翩飞,空阶阒寂,可知诗人居住在一个屋前有水、屋后有山的地方。水可洗心,山可养气,这一切在“空”的笼罩统摄之下,都足以将诗人过去居处世俗红尘中所沾染的烦劳妄念过滤净尽,使他在怡然自得之际朗见自己本来清净无染的自由心性。“清镜晓看发,素琴秋寄怀”便似乎成了他每日必做的功课了。在这里,“清”“晓”“素”“秋”都含有十分净洁清朗的禅学意蕴,都是那些身处滚滚红尘中的匆匆过客所难以感受到的,而清闲的诗人不但感受到了这些洁净清寂之美,而且对它们有着深深的喜爱与眷恋。在这一联中,“镜”与“琴”也同样是两个不容忽视的意象,镜之幽光自鉴,可以朗然彻见其性;琴之清旷谐和,悠扬自远,可以淡然净化其心。诗人日日与“清镜”“素琴”相伴,心无杂念,便如秋空净水般纤尘不染,始终保持着一种湛然常住的良好心境。正是这份心境,使他寄傲于北窗之下,“乐琴书以消忧”。从而“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加潜心佛禅,一天天地与世情疏远,与世态乖离,让心性回归到本来清净的状态中来,充分地体验那种徜徉于大自然中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宁静平和之人生乐趣。
许浑诗句法圆稳工整,“声律之熟,无如浑者”,杜牧、韦庄以及宋代之陆游均极其推崇,“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其著名诗句,自编有《丁卯集》。《全唐诗》收其诗十一卷,存诗五百余首。其诗在历代的被讨论度皆甚高,然评价在历史上颇为悬殊,持赞扬或批评许浑言论者皆为数不少,这在唐代诗人中亦是个不太多见的现象。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晨读偶记·许浑“湿”中禅意》 发布于2025-7-1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