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问题是,如何将电力输送到数千公里之外的用电核心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输电线路跨越的都是高山峻岭和人迹罕至的地区,建设和维护成本可想而知,而且,高压直流输电(UHVDC)长距离传输的能量损耗也是个问题。是啊,电力虽丰,但工程大,输电难。“值不值”就成了规划者考虑的首要问题。
那么,是否可以就近消化呢?例如,向印度或孟加拉出售电力?这在地理上是经济合理的,但在政治上却难以落地。中印关系紧张,印度高度警惕中国对上游水源的控制,更不可能购买中国的电力。而通往孟加拉的输电线路要经印度,也很难实现。因此,电能虽丰,却难远行。
另一个就近消化的思路是将电能转化为“产品”,如电解铝、稀有金属等高耗能重工产业。但是,对于这些量大而沉重的产品,就如上述要修建输电线路一样,也要修建穿越山脉的铁路或公路,成本又上去了。
我有一个方案:既然电力难以下山,不如让“轻的”电老虎上山。那些对电极度渴求、但对地理位置要求低的产业——如数字货币挖矿、AI算力中心、数据存储与训练基地等,正是雅鲁藏布水电的“天然用户”。
与传统工业不同,这些“数字工业”不需要公路、重卡、港口,不需要万人厂房设施;它们只需要散热快的干冷空气和不受限的电力供应。在喜马拉雅某处,掏空一座山体,成为冷却理想、物理安全的天然服务器洞穴。“洞穴”外是一座崭新的高科技城市,居住者是科技精英们。他们的日需全部空运,所以城市只需要一个既能起落客机和运输机又能起落小型私人飞机的机场。
现代低轨卫星网络(如Starlink、中国的GW星链)突破了数据传输对光缆的依赖。只要有一片天空,数据就能上行云端。一个“没有物理出口却链接整个世界”的AI山城构想就此成型:它输出的是智能模型和数字资产。
这是一场从物理向数字的迁徙、是对地理困境的技术跨越。我想象,某一天,雅鲁藏布江巨大的水电驱动着喜马拉雅深山中一台台幽灵般的神经网络终端,它们只对天上的星星和近地轨道卫星打招呼。太阳落山了,水电也顺便照亮了雅鲁藏布江畔一座不夜城——从卫星上俯瞰,那是地球上一个孤零零的、明亮的新地标。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