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
即墨的姜祥尧先生,也是看了公众号留言,我们联系上的。他说跟姜师极熟。2024年11月10日,刚刚立冬,我驱车即墨古城,拜访姜先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派教师到即墨上课,蓝立克教山水,刘栋伦教花鸟,姜寿民教书法。我那个时候认识的姜老师。教学地点在老年大学里面,一个星期两次,他们坐公交车来,坐公交回,前后大概三年。那时候姜老师一表人才,很漂亮,胖乎乎的,皮肤很白,去年,我到青岛,跟他还见了一面,他瘦多了,脸也黑了,没几个月就去世了。
“他在即墨的学生,都是干部,平均年龄比他大二十岁,有文化局、档案局、宣传部的,都是局级,都不在了,现在活着都得一百多岁。姜老师留在即墨的书法作品,有百幅左右。
“他喜欢刻砚台,我请他到临朐看过五彩石,到田横岛看过田横石,还有大信的文石,就是即墨大信后面有个水库,里面一种石头叫文石,刻砚很好,但采石困难。
“我也知道,他后面的生活,过得不如意。
他这个人,一根筋,有文人的清高,其实他跟很多领导都很熟,人家也欣赏他的艺术,他稍微开开口就行,可是他不。像沈鹏先生到青岛,是他陪着游的崂山,沈鹏也很认可他的印章,你想,如果他希望个什么位置,沈先生帮他说句话,那不很简单吗。他不往这上面想。
“姜老师是青岛第一个加入中书协的一一你别不信,那个时候,高老他们老一辈的,还没意识到中书协的价值,姜老师偶然占了个第一。
“我见过三幅张朋给姜老师画的画,都是精品,有一张画着两只狐狸,绝精!外面没见到。
“姜老师的字,是‘书法’,他写的是‘法’。他研究文化,有才华,有个性,文人脾气改不了。一个人过,又不会自理,工资不高,生活艰苦,火气大,肝就不好……”
为支持我的研究,祥尧先生将所藏姜师六幅书法作品转赠。感荷高谊,永为砥砺。
(四十三)
通过网络的自媒体平台,我们结识了姜师的姐姐姜锦荣女士的生前闺蜜李国风女士、好友胡国华女士,姜师的姐夫郭先生。2024年11月13日,我们与三位长辈见面,请他们谈谈往事,尤其是跟姜师的交往、印象等等。姜先生中晚年的经历,知道的相对多些,早年的,几乎空白。
国风阿姨快人快语:“我和锦荣、小郭,1972年认识的,我们一起下乡,一起挖防空洞,一起就业,锦荣和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他两个谈对象,成了一家子。再往上推,我母亲,老病号,整天上台西医院,姜永康大夫给开的中药,吃了大半辈子,现在九十多了。我跟国华七八岁就一块玩,我领着她上姜家,她和锦荣也成了朋友。我们这几家都住小港那一带,离得很近。姜寿民性格内向、孤僻,遇着打个招呼,简单说几句话,他就回了自己的小屋,他那个小屋能有四五个平方,堆的那些书,那些纸,就像得往外流,谁也不敢动。其实他家房子不小,他就愿意独处。”
郭叔叔:“俺丈人家住邱县路33号一拆迁时我把那个门牌卸下来了,想留个纪念一一再往前几步就是邱县路和朝阳路的拐角,老日本房子,两大间。俺丈人的医书多,还有上门求医的,诊脉、开方,挺忙活人。老两口人真好,从来都是好好接待。姜寿民那间小房,本来是日本人的卫生间,改成住房了,就能放开一张床、一张书桌。他那间小房和大房子围着一个小花园,以后我给改成个厨房,开了门。姜寿民那些书稿,真是堆的得往外流,这点像他爸爸,俺丈人就那样,他的书桌,不管多大,搭脉、写字,永远就在眼前那一尺来地,别的地方都放得满满的,还不让别人收拾,你收拾了他找不着,跟你急。”
国风阿姨接着谈姜家老人:“姜大夫老两口真是好。姜大夫医术高。七十年代中后期吧,我妹妹突然患了眼疾,双目失明,是姜大夫和山大医院眼科的崔大夫联合给治好的,这个病例记入了山大医院的科研成果。我记得姜大夫用一非长的银针,从眼角刺进去,真是艺高人胆大。”
青岛大愚美术馆 供稿
王作亮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