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谙丨车水记 - 世说文丛

李言谙丨车水记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车水记.jpg

王笛教授著作《袍哥》第一部分第五章“佃户舵把子”有张照片插图,名字为“农民在用龙骨车抽水灌田”。照片是西德尼·甘博 1917-1919 年间拍摄的,他中国行拍摄的五千幅图片之一,现收藏在美国杜克大学鲁宾斯坦珍稀图书和手稿图书馆。图中两位农民背对画面,合力脚踏龙骨车,引水浇灌铺展远去的稻田。从画面上不仅可以观察和感受劳作的氛围,禾苗的肥美,水渠上下野草的丰茂,还可以通过朗朗天宇,进一步观察和感受季节的风暖和两位光着上身的川西汉子,在支在龙骨车架的太阳伞下,一边聊天,一边观察稻田,一边奋力车水,仿佛动作是动态的,流水是满了响声的,稻子是在拔苗的。图片景深悠扬,时光醇厚,却透着“岁月飘忽,性灵不居”的妙境。
书读到这里就放下了。龙骨车让我联想到一些事情。
元朝时期,山东东平县人王祯撰写的《农书译注》记载了龙骨车。书上说它本名叫翻车,取其工作原理,兜住并把水送上来,故“翻”。龙骨车的叫法是在翻车之后,名字估计取的象形,像一条龙卧于水渠,用一截一截的木头身体,在人力驱使下,朝上吐水,形成溪流,仿佛自言自语,那些出口的话便是源源不断地流水,汩汩地注入农田。
书上介绍说翻车有扶手横木和车架,木板做成上水的槽,长二丈,宽度不等,四寸到七寸,高大约一尺。槽中腰架隔着一条行道板,阔狭随同槽的宽度,长度则两头比槽底板各缩进一尺,这样,大小轮辐旋转时不会受阻。槽底板与行道板一上一下,由龙骨板统领着环绕一周圈。岸上大转轮的轮轴两端,各装四根脚踏拐木,两端就架在岸两边的车架上。车水人,即劳作者,上去扶靠横木,踏动拐木,龙骨板转动,使槽底板刮水上岸。引水原理就是这样,龙骨车的具体尺寸如果需要特别的,可以通过木工来实现。
可以想象,在没有汽油、柴油,没有电力的时代,提水工具的机械装置,恐怕这种翻车是最便巧而速效的。
这里说的是灌溉,假如大雨连绵不停,产生涝灾,龙骨车是否可以排涝?我想应该可以的,把车子反过来就行,原来由水渠往田间送水,现在转个身,由田间往水渠送水,再由水渠排进附近河道中。
还别说,真有这么干的。费孝通教授留学英国期间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就有记录。文中的水车即龙骨车,在排涝工作的操作和方法上,他介绍:一块 336 亩的地,北面边缘有一条通向河流的共同的水沟,在出口处有 15 个车水点,就是说,可以有 15 架水车同时工作,每一水车需要 3 名劳动者,根据每家土地的多少算出这人家应该付出的劳动量,组成 15 个小队,选出一个总管理人,每年年初,总管理人召集其他 14 个小队管理人开会,准备筵席,作为正式开始的仪式,总管理人有权决定何时开始或停止排水。
村庄排涝队伍的常规化设置让我们看到,费孝通教授的老家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的水患是经常发生的,几乎每年都会因涝成灾。
在北方,比如我老家山东高密,龙骨车难得一见,或者根本见不到,原因很简单,南方雨水充沛,水田集中,用龙骨车灌溉和排涝方便。北方雨水稀少,大都是广袤的旱地,龙骨车派不上用场。
北方也有一种浇灌工具类似龙骨车,我们统称它为“水车”。这种水车从深井汲水,又可称为“立井水车”,多用在浇灌菜地,并不适合灌溉大田。它具体的样子得从我很小时候的模糊记忆搜寻。因为如今它基本绝迹了。
我的回忆返回老家南李村西南场的时候逐渐清晰了,这是五十多年前的记忆,那时我不足十岁。那个地方在村庄的西南角,名字叫“西南场”。首先有个场院用于“打场”,也就是收拾从“坡里”运回村的粮食作物,比如小麦、玉米、大豆、谷子、地瓜等,也有棉花,记忆中每年好几个棉花垛,圆柱形,又高又大。紧挨场院南侧是我们生产队的饲养院,养着牛马骡驴等牲口,它们是下地干活的主要劳力,这些“劳力”晚上住在东西向的饲养大棚,吃草,吃完草睡觉,牛趴着睡,马站着睡,驴骡的睡姿我忘了。紧挨大棚是饲养员的两间小屋。安排了两个饲养员,轮流值班。屋子东边又是几个更大的棚子,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不规整,还透风,放置麦糠玉米秸秆等草料和车辆耒耜耧耙等农具,像个大仓库。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场院和饲养院东侧,南向出村道路西侧,有一块比道路高起约两米的土地,南北与场院和饲养院加起来等长,窄窄的,是沙壤土,估计也就四五亩规模,是我家所在生产队的菜地。
菜地北头两间房子,是瓦房,在村里算比较豪华的,门垛用了青砖,屋檐两层青砖,山花好像也用青砖勾出来的,面积比民房小一点,因为只住一个人,我记得是个光棍五保户,他的全部工作是看菜和看水,种菜和收菜另有人负责。看菜好理解,预防人偷,总要看的。看水需要多说两句,因为和水车有关。
细长的菜地中间,生产队专门为浇菜打了一口深水井,深十几米吧,上下用村西自产的薄板子石,即砾石碎块垒砌,井口直径大约一米多点,最多一米半,井口上架着我在记忆中努力搜索的水车。
这是一架管链水车。管指一根密封为圆柱的铁管,像烟囱,探入井下水中足够深的地方,但不触底,离井的最底应该还有半米的空间。链是穿过铁筒的铁质铰链,铰链每隔三十公分左右安装一块圆形皮钱,皮钱的直径与铁筒的内径一般大,铰链在外力作用下循环穿过铁筒,皮钱将井水兜起在筒内带出深井,完成水的输送。
井口上面有木支架,用于固定水车头和水簸箕。水簸箕连接铁筒,是焊接的,非常牢固,井水出井首先经过水簸箕,再通过泥土的水渠(一条浅水沟子)输送到菜畦,一畦浇完,看水老头马上用铁锨改水到下一畦。水车头是铸铁制造的,有两个大小不等的齿轮,组成轮盘,按圆周旋转。大齿轮上端连接操作杆,使用人推或者畜拉产生动力。小齿轮外端垂直外伸,接一个较大的梅花状圆齿盘,铰链就挂在齿盘的凹槽,动力产生后,与井口平行的轮盘带动齿盘,齿盘带动铰链,循环运动,井水便被欢快地提上来了。
这样的推拉式管链水车一个人推不动,两个人合力推也很费劲。我记得生产队这台水车一直用一头牛拉。这头牛太老了,不适合再下地干重活,所以常年在菜地拉水车,除了到饲养场吃草,睡觉,整天待在菜地,从日出到日落,除了严寒的冬天地里空下来了,它都在拉着水车转圈。它转大圈,水车转小圈,慢吞吞的,不急不躁,我记得总是不停,水也不停地流到菜地。水车也拉不动的那一年,老牛被宰杀了,那天,西南场家家户户都有了牛肉吃。我家分到的是牛头,熬了半个晚上,一大锅牛肉汤。我喝汤,吃牛眼肉,啃骨头缝,差点饱死,好几年没吃到过肉了。
现今工作在北京的高密一中校友沙师妹,小时候随父母生活在王吴水库,我写到龙骨车的时候,她微信说:“文中出现的龙骨车,我小时候有幸在王吴见过,也踩过——堤坝下是农田,因有往日的河道,故不平整。临旧河道的田家便架了一个龙骨车,有供人扶住的木框,也有踩踏的脚蹬子,中间就是一串木制龙骨,大概三十厘米宽,三四厘米厚度。经龙骨刮上来的水,有一道橡胶水渠引到田间的沟渠。我和幼年的小伙伴踩过,因为好玩……后来在历史课本上见过农人踩龙骨车的线描图,还跟同学说我踩过,现在想起来是极为难得的人生经历。”
沙师妹踩龙骨车的经历不在南方,而发生在大北方的高密,的确是难得的记忆。在高密,我没见过龙骨车,北方少雨,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又少,千亩平川,清一色旱田,种植旱地农作物,即便有龙骨车,也无用武之地,只能被当成玩具稀罕一阵子。
1986年版《高密县农业志》“排灌工具”一栏介绍了高密的“水车”:“三十年代初引进‘斗子水车’,数量较少,1952年开始引进‘解放水车’,取代了‘斗子水车’。‘解放水车’有手摇和蓄力牵引两种,因构造简单、轻便、提水量大而很快普及。1959年全县拥有14500部,现主要用于浇菜园。”
我估计,我在老家南李村西南场菜园见过的水车应该就是解放牌水车,或一部“解放水车”的改进型。
2025年1月9日草稿
2025年8月4日星期一修改

作者简介:李言谙,笔名阿龙,山东高密人。作品散见《山东文学》《星星》《美文》《朔方》《当代人》《时代文学》《青岛文学》《海燕》等文学期刊。代表作散文集“老家三部曲”包括《发现高密》《夷地良人》《五龙河》,诗集“旷野三部曲”包括《枯之诗》《泥之诗》《药之诗》等。作品入选重要文集。获齐鲁散文奖、风筝都文化奖。


阿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李言谙丨车水记》 发布于2025-8-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