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百年建置,德式建筑无疑是一抹明亮的色彩,而构成青岛城市另一鲜明特色的还有以“街里”为中心而四射出去的带有浓厚移民特色的里院门洞,正是这些平平凡凡的里院门洞构成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赋予青岛这座移民城市独一无二的不凡气质。
青岛百姓的老房子,无不带有各地移民的特色:黄县人的店铺屋檐、掖县人的门洞走廊、江浙人的家居阁楼、安徽人的天井阳台,无不体现着一种历史、一种风情,展露出经济、文化及民俗的魅力。海波以一个青岛原居百姓的清淡心态,一张一张拍摄下来,记录了众多百姓生活不一样的真实感觉。
有的作品从专业要求上看可能构图、光色有不少欠缺,但海波给我们的就是一张张真实、一张张普通、一张张回忆,它令普通的百姓兴致盎然,令我们缠绵悱恻,或遐思如缕。往事如烟,如烟的往事并不都在高大德式的庭堂楼厦里演绎,而大窑沟的里院门洞、曲阜路的天井阳台、小鲍岛的商铺店台同样充满了艰辛而浪漫的色调。由此,我们感谢海波的另类目光,感谢海波的一隅钟情和不懈追求,青岛之所以是青岛,正是由大窑沟的新民里、北京路的五起楼、黄岛路的梯板街、西大森的菜市场等各具地方民居特色的房子与人构成,没有这些就不是青岛,而是那些大同无异的新兴城市,走在任何一条马路上,走在任何一个街区都可能迷路而失去生活的感觉。
我很喜欢海波的这本百姓老房子作品集,期待着他下一册的早日问世。相信这些百姓老房子的照片与那些华丽辉煌的德式建筑和现代东部新区的巍峨高楼的伟岸照片放在一起时,同样也具有一种高蹈不群的力量。
写于2008年6月22日午夜,刊于海洋大学出版社王海波著《青岛屋檐下》
李鸿春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