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谙丨名吃记:高密大蜜枣的香甜和堤东萝卜的余味 - 世说文丛

李言谙丨名吃记:高密大蜜枣的香甜和堤东萝卜的余味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QQ20250818-084050.jpg

1

高密本地排第一的名吃应该算大蜜枣。明末清初,由胡姓开设的永和糕点店首创。以后,各家作坊跟着学,自个儿都也钻研,在配料和工艺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至少在胶东半岛这个范围,开创了好名声,吃服了人,挤进山东特产名品。
高密大蜜枣重点是“高密的”。“高密的”意味着什么呢?简单说是高品质,不是高密本地的大蜜枣可能赶不上高密大蜜枣的品质,口感就欠一点,味感就寡一点。
高密大蜜枣个头像枚圆形的鸡蛋,有的比鸡蛋个头还大一点,当然也不会大出太多。蛋壳,就是大蜜枣的外衣,主要是蜜,蜜汁上黏附白芝麻。里面裹的馅,就是料,以蜂蜜、香油、芝麻、蔗糖、精粉为主料,以玫瑰、冰糖、红绿丝、桃仁、糖稀为辅料。主料和辅料,如果仅仅随便一采购,随便一加工掺和,就成高密大蜜枣了,那是不负责任的,也就不敢用“高密”二字。
以前高密大蜜枣的选料非常讲究,比如玫瑰一定要五莲山的,核桃仁要高密堤东的,黍米要高密夏庄的,蜂蜜要胶东张集的,而芝麻则必须是高密双羊的。料备好,制作过程更不可马虎,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首先把面粉、大油、米稀和成面皮,再将料按比例配好,用香油调成馅,包上面皮,揉成枣状,放入花生油锅炸熟,捞出微晾,放上蜂蜜,在白糖熬制的浆锅里一滚,最后粘上一层炒香的双羊芝麻。这样的大蜜枣才叫高密大蜜枣。
说起堤东村的核桃仁,到堤东村东堤东岛走上一圈的话,还能发现几棵有年份的核桃树,今非昔比,仅仅是几棵树罢了,核桃仁已经没人采用,但是如果真去了走上一圈的话,免不了会想起堤东的另一个大大有名的特产——堤东萝卜。
堤东萝卜是有“地气”的,就是说从堤东的土地上出产的萝卜才叫堤东萝卜,离开当地的土壤,名字就得改,因此才叫地方特产,不像高密大蜜枣,在料上只要精挑细选,在工艺上细致周密,就能保住名誉,就能占领味蕾,带“地气”的产品要长期以“地方”维持名誉,难度大一些。
记得多年前,2016 年 3 月初,堤东村拆迁前,我在村委会的瓦房中,吃过一次村委宫书记亲手递过来的堤东萝卜,薄青皮、腰细长、腚白圆,水灵灵的,我掰下来六分之一,从头往尾部啃,当时要应酬,没顾得上品出味道就啃完了,不好意思再要,便去干别的事了。现在回想那个模模糊糊的味道,的确不错,主要原因是随后很多年,再没吃到过那一次堤东萝卜的滋味。
我想了想原因,有好几个。一个是平时我没太留意正在吃的是堤东萝卜还是别的地方的萝卜,也就是说,即使吃的是堤东萝卜,由于心里辨识度不鲜明,我也不知道是吃了堤东萝卜,没有特色名字作为味觉指引,这个萝卜就很难吃出堤东味,把好东西吃瞎了。再就是堤东村 2017 年拆迁后,村民四散了,感觉它的土地由于房地产开发也随之流失了,没了“地方”的特产还怎么有“地气”呢?我住堤东附近,时常沿胶河散步,走到堤东村和岛上转转,有时候带着相机拍点儿照片纪念,岛上四百多亩土地,我没发现还有种萝卜的,是不是萝卜种也出了问题?不过,种子是次要问题,我相信一定有个堤东人炕头上还藏着堤东萝卜种,藏着燎原的火。
高密境内的土壤主要分四类:砂姜黑土、潮土、褐土、棕壤土。高密国土局2008年资料显示,高密市土地总面积为160292.67hm²。赵志英、薛刚主编的《高密耕地》中记:“褐土土类分布于高密市南部的李家营、拒城河、柴沟、土庄、注沟,以及西部的双羊、井沟,东部的柏城、姚哥庄,中部密水街道、醴泉街道等缓丘较多。面积22728.9 hm²,占可利用土地的18.72%。”于是我们知道堤东村处于高密的褐土区。书上还说,这种土剖面通体黑褐色,常有耕层,淀积黏化层和钙积层3个基本层段组成。由于黏粒受淋溶作用影响而下移淀积,心土层比较黏重,有不明显的胶膜淀积,有比较明显的结构形状。底土层有石灰质淀积,形成石灰结核等,并有石灰反应,上部石灰反应较弱或没有,下部石灰反应由微弱至较强烈,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但就我对堤东村包括白羊山一带的观察,书中所示的褐土层不多见或不可见,原因是被一层砂质黄土覆盖了,书中并未提到,这层土,黄沙含量较高,厚度在二三十公分左右。也许,沙土与褐土的结合,比如覆盖、掺杂等,对堤东萝卜形状与味道的特色形成,更为重要。
堤东村的地属于褐土,那么,是不是褐土土壤的地方都可以出产堤东萝卜?我看不一定,原因还是“地气”。褐土在高密分布广泛,《高密耕地》明确告诉我们南部的李家营、拒城河、柴沟、土庄,西部的注沟、双羊、井沟,东部的柏城、姚哥庄等都属于褐土地,都不出产堤东萝卜,说明堤东的土壤中可能有一种或几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微量元素,正好与堤东萝卜种子的喜好配得上,换了地方,比如到了柴沟、土庄,就配不上了,就被种子厌恶了,风水一变,就干架,不是太辣了,就是臊呼呼的了,要不就啥滋味也没有,吃个萝卜还不如喝杯凉水。
我的意思是说一个小地方有个特产非常不容易的,是涓涓流淌的财富,既清澈,又有活力,还不会断流,一直流往子孙后代,达成如此光景,需要个人的和集体的全力以赴,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经营、推广和维持,形成鲜明的辨识度和强大的品牌力量,最终融入民风民俗,变成地域生活方式的构件,成为大拇指。有理由相信,总有一些被我们认为渺小的东西为这个世界的稳定性默默存在着,虽然不显眼。

2

高密政协文史委印刷的内部资料中关于“堤东萝卜”有个条目,题为“堤东小青萝卜”,作者王玉明。

“堤东小青萝卜,产于柏城堤东村,适合沙性土质种植。始种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年历史。形状呈长圆锥形,周身翠绿色,个色均匀;长约10公分左右,无胡须根;水分大,肉质脆甜可口,祛痰清热,帮助消化,美称堤东萝卜赛鸭梨。远销青岛、潍坊和香港等地。”

一位我的高中同学,家住柏城镇姚家村,距离堤东村很近,想必小时候吃过堤东萝卜,她见到堤东村宫书记握刀切分萝卜的照片,说那个切堤东萝卜的姿势很对,自己小时候用这个姿势总切不好,还切破过好几次手指,又说那个萝卜值得怀疑,不太像堤东牌的。堤东萝卜“长约10公分左右”,她可能觉得宫书记手里的萝卜比堤东的个头大了。
高密作协一位叫佳琪的会员说:“以前在高密上班,在堤东北边,问起堤东萝卜,她们说原来村里就有二亩多地种萝卜好吃,闻名遐迩的,后来盖上楼了。我想着小时候的堤东萝卜比普通萝卜小,细,萝卜头上小叶是彩色的芽,好像紫红色的,里面是青瓤,水分很大,吃起来微辣清气爽口,有口劲儿。就是产量低。都是当水果吃的。”她又补充说:“我是九几年在那里上的班,后来的堤东萝卜,堤东人说不是正宗堤东萝卜了。”
从中可以了解这些信息:堤东小青萝卜的历史不短了。产量非常小。如今想吃到那二亩地产的最好吃的堤东萝卜基本不太可能。
其实产量少,金贵,都不是吃不到它的问题和原因。高楼大厦再金贵,却代表不了堤东村。萝卜再弱小,却能为一个村庄发言,这说明,堤东萝卜是具备时间和空间的价值的,它存在的意义大于不存在的意义,无疑可归入堤东村的文化史。由此,我想起叫“练马大根”的一种日本萝卜。
练马大根被称为日本第一萝卜,是品牌化的江户蔬菜的代表。江户西郊的农村,也就是现在的东京练马区周边,因为土壤关系,是种植根茎类蔬菜,特别是萝卜的地域,德川幕府时代享保年间(1716—1736年)经过品种改良,成了进献将军的贡品。
在将军继位之际,有一项惯例,与幕府保持外交关系的朝鲜,会派遣使节前来日本祝贺,就是所谓的“朝鲜通信使来日”,作为回礼,练马大根成为馈赠朝鲜使节的归国伴手礼。但是,萝卜直接带回朝鲜,鲜度会下降,取而代之,使节选择带着种子和练马村的土壤返回朝鲜,毕竟缺乏练马村的土壤条件,带回的种子长势不如预期。日本延享五年(1748年)六月访日的通信使一行,特地将装有种子和土壤的两个大箱子(一箱七百二十公斤)带回了朝鲜。
练马大根之所以被选为馈赠外交使节的名优土产,与日本幕府下达公文钦定为代表日本的蔬菜有关,主要还是与其产品品质和品种保护有关,越稀少越名贵,越抢手。
曲阜香稻有超过千年的种植史,是历代孔子后裔进贡皇帝的珍米之一。这种稻子产于曲阜城南门外的南泉村、小泉村一带,种植面积在清朝乾隆年间发展到最大,有近千亩。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曲阜县志记载:“城南门外,沂河两岸有水宜种稻,做饭饭香,故称香稻。”香到什么程度?南泉村流传着一句话:“一家煮米十家香。”后来我从曲阜报社李民那里了解到,县志最多说对了一半,除了水要好,还必须局限在香稻产出的土壤即地域范围内,出了那个范围,没了那个小气候,再坚强的种子的基因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变异。所谓保护,首先是对地域范围的限制,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很难带来理想的既保住传统产品,又获取高产回报的效果,加上假货横行,再好的东西也很快就完了。
我说:“去看看吧。”
他一瞪眼:“去干嘛?”
写到这里,我记起了高密曾经的水稻田。1964年12月到1965年10月,按照新的规划,重新建设胶河以东灌区,在李家营村东建设永久性渠首拦河坝,整修干渠7.2公里,新建两条支渠和126条斗、农渠,建成渠系建筑物370座,配套田间灌溉面积3.4万亩。重点来了。其中稻田1.2万亩。一年之后,由于土壤不适宜,水源无保障,缺乏种植技术等等原因,稻田又改回了旱作。

2025年1月18日,20日草稿
2025年8月15日星期五修改

QQ20250723-074529.jpg

作者简介:李言谙,笔名阿龙,山东高密人。作品散见《山东文学》《星星》《美文》《朔方》《当代人》《时代文学》《青岛文学》《海燕》等文学期刊。代表作散文集“老家三部曲”包括《发现高密》《夷地良人》《五龙河》,诗集“旷野三部曲”包括《枯之诗》《泥之诗》《药之诗》等。作品入选重要文集。获齐鲁散文奖、风筝都文化奖。
新著《心灵的归处》日前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精选了作者在济南、青岛、武夷山、建阳等地游学期间的创作,包括对家乡高密的记述和部分文史随笔,共三十篇优秀作品。已在当当网、京东购物等主流渠道发售,欢迎了解详情。


阿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李言谙丨名吃记:高密大蜜枣的香甜和堤东萝卜的余味》 发布于2025-8-2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