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山中申弥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震撼全球学界的论断:“深度思考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文章指出:“深度思考调动了全身器官运动中向大脑集中输送能量,不仅促进了各个器官的运动;也平衡了大脑的运动。缓释了脂肪的堆积。改善了全身生理机能的均衡性,提高了身体各部位新陈代谢效率,从而提高了身体的免疫力。
“深度思考还会化解焦虑、驱散恐惧、重获勇气、新生快乐,清除情绪垃圾,滋生精神能量”。
这篇文章使养生学中一个长期不解的问题豁然开朗了:为什么那些终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脑力劳动者,较之普通大众要长寿得多?例如:老子100岁。孔子73岁。孟子84岁。庄子88岁。柏拉图80岁。康德78岁。海德格尔88岁。歌德83岁。牛顿84岁。高斯78岁。竺可桢84岁。李政道97岁。杨振宁过百岁了。钱学森98岁。钱伟长98岁。余英时91岁。许倬云95岁。钱穆95岁。顾颉刚87岁。陈垣91岁。齐邦媛100岁。冯友兰95岁。高亨87岁。毕加索92岁。沈尹默88岁。齐白石93岁。于右任96岁。舒同93岁。启功93岁。方成100岁。吴冠中91岁。沈从文86岁。梁实秋86岁。苏雪林102岁。
这类长寿的脑力劳动者不胜枚举。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一辈子“深度思考”的人。读了日本科学家的文章才知道:“深度思考”是他们长寿的根本原因。
但是有读者提出这样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这些长寿人都是学者,“深度思考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对大众群体,是否也有意义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什么是深度思考。
但是文章《深度思考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对“什么是深度思考”未能作出进一步的解说。本文狗尾续貂,谈谈什么是“深度思考”。
日本科学家山中申弥提出的“深度思考是最好的养生方式”,虽然引发众多读者热议“什么是深度思考”?但是,深度思考是有相对性的:哲学家有哲学的深度思考,科学家有科学的“深度思考”;数学家有数学的“深度思考”;文学家有文学的“深度思考”;音乐家有音乐的深度思考;书法家有书法的“深度思考”、画家有绘画的“深度思考”;教育家有教育的深度思考;教师有教学的深度思考;家长有家教的深度思考;学生有学习的深度思考;企业家有企业管理的深度思考;商人有经商的深度思考;技工有技术的深度思考;农民有农活的深度思考……
所以深度思考并非属于学者的“专利”;不过是所有人都能遇到的“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67年前的媒体纷纷报道:湖北某县某村粮食亩产超过万斤,举国轰动全民振奋,全国人民学习报纸,学习亩产万斤粮食的大跃进精神。只有王小波的姥姥不相信:“一万斤粮食撒到一亩地里该有多厚?一亩地怎样长出一万斤粮食?”王小波姥姥不识字。但是,她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深度思考。
当年牛顿向世界宣布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时,有人问牛顿:“万有引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提问是深度思考;牛顿回答“上帝是第一推动力”,则是深度思考的终极答案。
幼儿园小朋友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这种“为什么”可能千奇百怪,却都是深度思考的问题。
所以,深度思考就是提出问题的思考。提出问题既是脑力劳动者的思维方式;也是普通大众的思维能力。当然,提出问题并非深度思考的全部,仅是深度思考的起点。欧洲人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在广为人知中成了欧洲人重视的箴言。在欧洲人看来,深度思考首先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如果连问题都提不出来,谈什么深度思考。
幼儿园小朋友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这不是教的,是天性;所以会提问题是人天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也就是奥古斯丁在《论自由意志》中告诉读者的“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
中国文化里没有自由意志这个概念,自由意志的概念是舶来品。所以中国人对自由意志感到陌生,不解其意。其实自由意志与通常说的理性、自我判断与自我决断,在本质意义上是一回事:是造物主赋予人的天性(能力)。
既然这样,为什么很多人上完学来到社会上,只会跟着说、照着说、学着说,就是不会自己说——不再会提问题了呢?人天生就会提问题的思维能力哪去了?
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一篇大文章。这里只能点到为止供参考:
创建中国文化的先秦人及历代硕学大儒都没有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不清楚人的天性是什么,未能发现人天生就有自由意志(理性、自我判断与决断能力)。所以有史以来的中国教育未能从呵护、养育、提高人的天性能力这个立场确立教育宗旨、考虑教育问题。在泛道德主义的中国文化里,教育成了以道德思想、道德理念、道德准则为主要内容的说教。这样的教育在专制主义统治下,必定走上“政教合一”之路。也就是说,没有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发现人具有造物主赋予的思维能力的中国文化,为统治者利用教育培养国民成为顺民,留下了恣意妄为的巨大空间。
实际上有史以来的“政教合一”戕害了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天生就会问“为什么”的思维能力发生了病态畸变,出现了人性异化。
虽然人性异化是十九世纪西欧那帮思想家提出来的概念,但是他们认为造成人性异化的罪魁祸首是金钱、是肮脏的资本。这显然是个荒谬的说法。人没有钱寸步难行。企业家没有资本哪来的企业?金钱资本都是没有灵性的东西,怎么可能使人性异化?那帮思想家并未发现,“政教合一”才是造成人性异化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政教合一”?望文生义,“政教合一”就政治与教育统一为灌输政治思想的工具。原本是呵护、养育、升华人的天性能力的教育,变成了政治道德化的说教。统治者用道德教育这个冠冕堂皇的说法,掩盖了“政教合一”的思想要害:教育变成了培训统治者需要的顺民。明白了“政教合一”的要害是什么,也就明白了有史以来的教育并非天性意义上的教育;明白了为什么接受教育的人不会提问题了,从而出现人性异化的普遍现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历代不乏硕学大儒,却都没有创造性的思想贡献。不会提问题的硕学大儒,不可能有深度思考。不会深度思考的硕学大儒,永远在旧文化中炒冷饭。这是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缺乏创新力的根本原因。
既然深度思考就是提出问题的思考,那么,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深度思考的全部内容了。众所周知的是,解答问题中的思维活动是逻辑思维,所以深度思考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
很多人把逻辑推理视为高深的学问。这与中国教育没有逻辑课有关。在欧美国家逻辑课是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由此可见,逻辑推理不是高深的哲学问题。
虽然中国教育不开逻辑课,并不等于中国教育中没有逻辑思想与逻辑推理。简单说,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数学一直暗含着逻辑推理的思想方法,只是由于教师也没有学习过逻辑专业知识,不能用逻辑思想、逻辑方法明确解说有关教学内容罢了。
初等数学、高等数学都是逻辑意义上的立论与推理,学生解题都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只是学生没有学过逻辑,不知道解题过程就是逻辑推理的过程。
例如初等数学里的平面几何,学生从初一就开始学习了。平面几何含有的逻辑思想、逻辑推理都是在教师授课中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解题能力。这里举个简单的数学例子:
“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这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的外角定理。若问:“为什么说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这就是深度思考提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便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立论:三角形的任何一个外角(假设D角)等于与其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假设A角与B角)和。证明如下:
1.因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角A+角B+角C=180度。
2.所以180度减去角C等于角A+角B:180度—角C=角A+角C
3.因为三角形的外角D在三角形底线BC的延长线上,直线是平角,是180度。
4.所以这个外角等于180度减去与其相邻的内角C:D角=180度—C角。
由于180度—角C=角A+角B,(已经证明)所以角D=角A+B角。
所以三角形外角等于与其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不难看出,这个论证三角形外角定理的过程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因为……所以……”的过程,这个“因为……所以……”的过程,便是逻辑上讲的因果律。也就是通常说的逻辑推理。于是我们对深度思考可以作这样通俗而又简单的总结:提出问题,按照逻辑推理中的因果律——“因为……所以……”解答问题。从而得出真理意义上的结论。
逻辑推理首先立论必须正确,是真理意义上的说法。然后按照“因为……所以……”进行论证。
这里再举个深度思考的例子:有人说十九世纪西欧那帮思想家设计的未来发展道路是老百姓致富的康庄大道。对这个说法进行深度思考,首先提出问题:根据什么说这条道路是老百姓致富的康庄大道?
对方答:这是思想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来的结论。
问对方:思想家是人不是神,是人就可能犯错误。所以思想家不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能绝对相信。他的说法必须经过逻辑检验。
又问对方:是否有人走过这条道路?
对方答:没有人走过这条道路。
又问对方:既然没有人走过这条道路,非要让人类走这条道路,就是拿无数人的身家性命冒险!拿无数人的生命冒险值得吗?
对方默然。
又问:再说未来是没有办法提前预知的,不可能实事求是地设计发展道路,未来的变数太多,可能有险滩,可能有陷阱,都是人类无法提前看到的。
关于走提前设计的发展道路,人类是有惨痛教训的:十九世纪北极熊的革命党为北极熊设计了未来的soviet道路。思想家赫尔岑当时就警告革命党:你们设计的未来道路上很可能有你们无法预知的陷阱!
结果北极熊设计的soviet道路不幸被赫尔岑言中,北极熊的soviet以惨重的失败告终。所以十九世纪西欧思想家设计的未来发展道路是不可信的。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做这样的简单总结:深度思考就是提出问题的思考;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思考;就是用因果律进行逻辑推理的思考。
时下的中国教育界提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个提倡很好!
但是听了几个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讲“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让人感到失望:特级教师讲批判性思维,都是用空洞的语言、抽象的概念、言之无物的说法,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把浅显的道理讲深奥了;把明明白白的东西讲得稀里糊涂。
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就是凡事问为什么的思维;就是“因为……所以……”的思维;就是逻辑推理的思维;就是类似证明三角形外角定理的简单过程的思维。所以批判性思维,也就是提出问题的深度思考。
舟笠翁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