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家原来住的地方没有院子,后来家家兴起了垒院墙,圈起一个自家的小天地。他家看邻居们都纷纷垒墙也不甘示弱,就和我们商量如何也垒院墙的事儿。
我们三个平时要好的同学中,我和另一个Z同学的父亲都不在本市,又都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所以在体力活方面相互帮助,譬如买煤买粮买菜收拾家之类的事儿。那个年月因为到处都“备战备荒为人民”,物资又特别匮乏,即使买一般的东西也要排队,买煤的时候往往要排几次队,拿着煤证和钱去按供应的标准开票排一次,拿着买到的票去过磅称煤还要排一次队,没有多少人家里有专门推煤的车子,借用煤店的,煤店也只有三五辆破煤车,因此还要再排一次队。也有住的离煤店比较近,两人将装了麻袋里的煤用杠子往家抬的。每月供应的那一百五十斤煤是需要有体力的男人才行的。我们已经是十三四的半大男人了,虽然能干点儿活了,可一个人毕竟还不行,于是就几个人相互帮助,今天给这家买,明天给那家买。那时候的煤也不是随时就有的,每当煤店里来了煤,大家便纷纷向那里涌去。我们三个同学一起时,就可以同时排几队,那样买煤的速度就快了许多。城市有城市特点,后来就出现了一些钢铃车,所谓的钢铃车是用工厂淘汰的轴承,用木棍将中间穿起来,在木棍上钉上木板,就成了钢铃车。由于钢铃离地面也不过二三公分高,所以只能在柏油马路上拉着行进,钢铃与柏油路面的摩擦产生的声音非常响,隔老远就听到了,因此每当煤店菜店粮店里有什么来了的时候,大家凭着满街那种声音再看看钢铃车上装东西的袋子就能判断出有什么东西在卖了。
老二家弟兄三个,他没有必要同我们两家“相互走动”,可由于大家在一起比较合得来,尽管是小学同学,进入中学后不在一个学校,可大家的来往依然如故。小学“停课闹革命”的时候,我们几乎每天聚在一起读书和讲书,无论谁借到一本书,那本书就成了大家的了。读书使我们认识到交朋友不难,而交到知心朋友,交到真正的朋友却很难,于是大家便有了那样的相互承诺:既然在一起就不要交成一般的朋友。因此,无论谁家有什么困难,都是义不容辞前往帮助。老二帮助我们是很自然的事,那么他家要垒院墙我们去帮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那时没有拆房的,也没有搞建筑的,没有地方能捡到废砖头,垒墙就只能用石头。他家离太平山很近,早些年山上曾垒过碉堡打过山洞,有不少石头散落在山上的沟道里,我们便借了当时挖战备干道的推车,每天到山上捡石头。他家平时粮食也不够吃,可他父亲还能想点儿办法,去买点儿玉米回来,到磨坊里磨成玉米面儿,因此,玉米面饼子便是我们当时的主食。可以说有玉米面饼子或窝头吃就已经很幸福了,加上他姥姥特别会做饭,将玉米面饼子做得不亚于白面馒头,大家每次在他家吃饭都吃得很香,吃得满头大汗也是常事儿。可惜我们垒墙的时候,他姥姥并没有住在他家。
石头捡够了,便借来工具垒墙。石头不规整,要垒成直立上下的墙谈何容易。也看到工匠们干过,那是很需要点儿技术的。一锤头砸下去,六棱八角的石头就能出现一个平面。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也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觉得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便摸起工具噼里啪啦干起来。他母亲也“好饭好菜”地侍候我们,那时不喝酒,只要有好饭就够了,所谓好饭也就是打卤面之类。一起干活的不光我们同学三个(他哥哥那时已经参军了),他弟弟和邻居几位年龄相仿的伙伴也来帮忙,热火朝天的场面,好不热闹。他弟弟虽然年龄小一点,干活却不惜力气,自己揽了和泥打下手的差,却是常常喊一声不见人影儿——不知道跑哪儿玩儿去了。开始还好,和好的泥送到干活的人旁边就行了,墙逐渐垒高了,再往上送泥就很累了,尤其是要举到比头还高的时候,他常常是瞪着眼睛向上看,半天没有举动。于是大家就嘲笑他:吃饭摸大碗,干活瞪大眼。他人是很憨厚的,并不计较,吃饭的时候也并没有因大家开过他的玩笑就不去摸大碗——吃是最大的诱惑。
尽管用乱石垒墙比较难,可经过几天的努力还是垒了起来,中午,大家看着垒好的墙也是满心的欢喜,那天的午饭大家真的吃得比较多。那种真正的体力活连着干几天确实很累,回家就爬到吊铺上睡了,睡得很沉很沉,外面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第二天上午我还没有起床,老二来了,沮丧地说:墙倒了。
好像不敢深究怎么倒的,我们毕竟是学着干的,虽然用了心,可哪里有质量问题我们自己并不知道,也就是不知道要领所在。心中惴惴地跟了老二再去找Z,Z也是不问怎么倒的,大家默不作声地往他家走,待到了那地方一看才知道,原来昨天傍晚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老二家的人和邻居们眼看着那墙缝里的泥往外流,不一会儿墙上的石头就开始往下滑,墙就那样倒了。大家还笑老二的弟弟和的泥太软,可经过再思考之后,大家才认识到,确实是技术不过关,好的技术应该几乎不用泥就可以将石头组合起来。于是大家又动手垒墙,经过前几天的锻炼,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加上大家认识到泥在这其中仅仅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因而格外认真。又垒起的墙很结实,很多年都牢牢地立在那里,直到后来房屋拆迁盖大楼时才推倒。
那个年代也有水泥,可都被作为战备物资,用来修地下防空干道了。
韩嘉川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