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脑与意识自然科学研究进展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最近二三十年来,使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的意识与大脑进行研究,已经取得许多有价值的重要成果。当我们用这些成果来验证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时,会惊奇地发现,其主要观点大多为实验研究所证实。
一、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主要观点
1.心理过程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有着比意识更重要的地位
弗洛伊德写道,“心理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在人心深处,有一股潜流存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意识一般说来是一个十分短暂的状态。意识之为意识,只是一时的现象”(《精神分析纲要》)。
2.无意识具有与意识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无意识的操作过程与意识的操作过程有质的不同。它不遵守逻辑的规律,不以语言为其外壳,也无时间性。无意识内包含各种愿望、驱力和动机。无意识内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冲突。
3.心理内容的流动与审查机制
由于压抑,有些意识的内容沉入无意识。无意识的内容(欲望和冲动)也有进入意识的强烈愿望。无意识的内容要进入意识,必须通过代表现实的自我和代表道德、良心的超我的审查。当人处在清醒状态时,这种审查通常是十分严厉的。无意识的内容须改头换面,借各种“错失”行为进行表现。但在人睡眠时,审查作用减弱,无意识的欲望常借着梦境曲折地表现。此外,精神病人的想法、象征性的艺术作品以及儿童思维的某些方面,也都反映着无意识的内容。
4.无意识内的冲突是各种精神疾病的根源
弗洛伊德认为,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根源是无意识内的欲望,尤其是性本能的被压抑。被压抑的能量无法通过正常途径释放,因而只能以歪曲的形式表达。
5.无意识理论的更广泛应用
精神分析被应用到宗教史、史前史、神话学、民俗学、文艺评论等方面。精神分析理论由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技术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1]
二、弗洛伊德进行无意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长期艰苦研究的结晶
弗洛伊德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后,最初在综合医院担任医师并从事脑解剖学与病理学的研究。1886年私人诊所开业后,逐渐放弃治疗器质性精神疾病。而在治疗非器质性精神疾病的过程中,从最初用电疗法和催眠术,到后来使用自创的“自由联想法”为病人进行分析治疗,走上了非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道路。
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人的观察、研究,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无意识存在。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的《癔症研究》出版,1900年《梦的释义》出版,1904年《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奥秘》出版,1905年《性学三论》出版,标志着无意识理论初步完成。在1916年发表的《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弗洛伊德全面阐述了无意识理论及其在治疗神经症方面的应用。
1910年发表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时代的一个记忆》,是用精神分析研究文艺作品、文学艺术家的一部力作。全新的视角和手段令人耳目一新。早在《梦的释义》一书中,弗洛伊德就研究了索福克勒斯的剧本《俄底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对主人公的“俄底浦斯情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1913年发表的《图腾与禁忌》是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对史前史与民俗史进行研究后的结论。
1930年发表的《文明及其缺憾》,阐明了人的自由要求与社会的限制之间的矛盾。1939年出版的《摩西与一神教》阐述了关于宗教的起源和演化的观点。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一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脉络是相当清楚的,他从研究无意识出发,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逐步“建立新的假设,创造新的概念”(《精神分析纲要》)。他并非一步到位,凭空创造理论,而是经过艰苦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取得进步,然后再将研究逐步深入和扩展。弗洛伊德一生的研究,体现着科学家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弗洛伊德严格遵循科学研究的规范,他从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治疗上的探索开始,逐渐积累病例进行归纳,然后小心地进行理论上的综合与命名,从而建立起理论模型。
有人称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是内省法或临床法。但据笔者看来,弗洛伊德实际上采取了以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为基础的,并融哲学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于一体的综合研究方法。
弗洛伊德受过长期的物理主义的生物学训练,他认为精神世界同样受物理、化学规律的制约。但一方面,当科技发展的限制,还无法使用“还原论”的实证方法,研究复杂的人的意识和情感时,必须另寻它路。另一方面,人的意识包含形式与内容两部分,不完全遵循物理、化学的规律。所以,不能排除哲学等其他研究方法。这可能是弗洛伊德采取综合的研究方法的原因。
他对每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是严谨的、坚持不懈的。
大量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实践是他理论的源泉。
据笔者估算,弗洛伊德一生50年的行医过程,接诊8万-10万人次,如以每个病人诊治10次,则一生诊治8000-10000人,如以每个病人诊治20次,则一生诊治4000-5000人。大量的材料,再加上弗洛伊德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完全可能做到去伪存真,从中发现规律。
为了从哲学方面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研究,除去他医学的专长,以及直接从病人身上考察他们的思想、意识、情感之外,弗洛伊德还深入研究了宗教学、神话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尤其重视这些领域里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做到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阐述对人类精神活动的看法,建立起精神分析的大厦。
三、当代意识与脑科学的自然科学研究
1.对意识、无意识研究的冷落与再度成为热点
意识曾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冯特明确提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意识研究受到冷落。同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能从行为水平上对意识进行研究;又由于对意识的研究缺少客观指标而存在很大的争论。上述种种,导致在长时期里意识的研究进展迟缓。
20世纪50~60年代,神经生理学方面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为意识研究奠定了神经科学的基础。60年代兴起的认知科学,促进了对于神经机制的研究。最近二三十年来,意识与大脑科学研究在当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电生理技术和放射影像技术的帮助下,开创了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已取得重要的进展。
意识问题也愈来愈受到关注,在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协同努力下,意识与脑科学研究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2.意识与脑科学研究的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
(1)内省测量与行为测量
这两种方法是传统的心理学的研究与实验的两种方法。
在当前新的实验研究设备与研究方法还不足以深入研究意识的更深层次的条件下,意识的深层研究仍然受到重视。内省测量是让被试者对自身的知觉经验进行自我报告,并以此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行为测量是以被试者的分辨能力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2)意识的多导生理记录
多导生理记录系统可记录实验过程中被试者的心电、脑电、肌电、体温、呼吸、脉搏等多项生理指标,用以考察人在不同的意识层次与出现不同的意识内容时的生理反应。
(3)事件相关电位
是测定大脑对刺激的反应时产生的脑电波的一种方法。尽管这种脑电波十分微弱,但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与放大,可以提取进行研究。它对于弄清楚大脑的工作机制有很大的帮助。
(4)神经影像学
主要是正电子断层扫描术(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是将正电子药物注入人体,随血液循环至全身,然后以探测器探测并拍摄到人在神经活动时的脑三维成像,借以考察人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记录脑内血液的变化,借以考察神经活动在脑的各个系统分别被激起并工作的情况。
后3种是真正客观的测量,无需被试者主观参与,结果可靠。但目前仍无法对诸如情感等高级意识活动进行测量。内省测量与行为测量均依赖于被试者的报告,这种自我报告法,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四、当代意识与脑科学研究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验证
1.无意识是与意识相对又相联系的人的意识的一部分
L.A.珀文在《人格科学》中列举了西方科学界通过各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证明无意识存在并起作用的“例证性现象”,此观点代表了当前大多数意识与脑科学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的意见。[2]
(1)阀下知觉。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刺激太弱虽不会引起意识的觉知,但确实对知觉和其他心理过程有影响。
(2)内隐记忆。指对发生的事件或学过的材料被试报告“无记忆”,但却受其影响的效应。
(3)分离现象。指人的机能的主要方面在意识之外或不能与人的其他心理机能整合。
(4)盲视。指眼睛未看却“感知”到了事物。
(5)催眠。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意识发生了某些方面的改变。
(6)阈下听觉。
(7)说出我们所不知。人们做出决定和判断有潜在的或无意识的影响因素,因为他们不能监控某些过程。
(8)无觉知条件作用。这项实验认为通过无意识知觉,人们可以形成意识不能解释的恐惧等其它情感。
(9)自动(例行)加工。即我们常说的下意识做。
(10)压抑。压抑的内容干扰了交流,干扰了行动等。
周昌乐归纳说:“今天,我们的当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并非心智的全部活动都与意识有关,在大脑神经活动中存在着大量意识不到的心智活动。现已查明的具有无意识的心智过程包括内隐认知、长时记忆、自动过程、遗忘过程、无注意的刺激、程序记忆(技能获得)、语义记忆、阈下加工、内隐学习和记忆、记忆中的想象、习惯推理、熟睡状态和熟悉感等。”[3]
2.无意识有着与意识不同的生理基础与运行机制
在当前意识与脑科学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相关领域的专家取得以下与无意识的机制有关的成果。
顾凡及根据对脑电的研究,认为James提出的“意识是一种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在几分之一秒里变化着的流”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4]BernardJ.Baars也认为应该“把意识看作一个变量”。[5]
陈惟昌分析了近年来对意识清晰度客观定量研究后认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意识活动是串行处理过程,即一心不能二用。而大量无意识活动是并行的处理过程”。[6]
Carl Sagan和Ann Druyan提出:“对生命和性的激情是被建构于我们的生命中,固化的、预先编码的。”所以“我们对我们的情感也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对于什么激发了我们也是完全无知的”。[7]
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设计了内隐联想测验,并于最近用于种族偏见的研究,证明内隐社会认知与外显社会认知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说明内隐社会认知表现为外显社会认知时,经过了审查与修正。[8]
1967年,A.S.Reber提出“内隐学习”一词,此后许多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除了外显的、有意识的、可以内省监控的学习形式,人脑中还存在内隐的、无意识的、难以觉察的学习形式。[9]
罗跃嘉等人写道:“不同的意识状态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的转换。意识的开启就是指从无意识状态向意识状态的转化过程。”[10]
李量论证了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神经门控机制控制着感觉意识加工与非意识性信息加工之间的信息交流,以防止感觉意识的过载与混乱。”…[11]
周昌乐写道:“意识活动主要确实是体现在以网状结构神经基础的注意机制之上。”“只有注意到的刺激才能引起我们的意识,而很多非注意的刺激没能达到意识水平就不会被意识到。”[12]
唐孝威提出了一种意识涌现的模型,“当脑区的激活态未达到意识涌现的临界条件时,脑保持无意识状态,而在达到意识涌现的临界条件时会发生相变,脑从无意识状态转变为意识状态。”[13]
陈惟昌等根据对脑电的定量测量,指出“只有那些注意程度最高的脑功能活动能进入当前的意识活动领域,而其余的脑功能活动则暂时被意识领域的主导活动所抑制或掩盖。”[14]这可以说是对弗洛伊德在《梦的释义》(1900)中推论“最复杂的心理活动没有意识的合作也有可能发生”,“变成意识的活动依赖于一种确定的精神机能——注意——的介入”的验证。
3.现代科学仍无法对弗洛伊德丰富而深刻的无意识理论进行全面的验证
当前意识与脑科学的自然科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离最终解开人的意识的结构及机制之谜还有相当远的路程。Edward ESmith写道:“当涉及记忆和较高级的认知过程时,我们对任何脑区的功能都几乎一无所知。”[15]Michael S.Gazzaniga写道:“至今仍未发现一种可靠线索,能说明脑如何由神经元构筑自己的特殊功能机制。”[16]这话听起来有点悲观,但如果想想不过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借助于技术上的进步,科学家才又一次集中精力开始了向意识的研究领域进军,那么目前的成果也就足以令人自豪了。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一个完整的关于人的意识的结构以及有效工作的模型。它不只涵盖了意识的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涉及它的内容(作为一种观念的、情感的意识)。而这是最难以进行研究的。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精确地测量情感、观念的方法和途径。因此,针对弗洛伊德对无意识与意识的动力机制的描述,可以预见,在短时期内仍无法进行实证研究。每一位研究意识的科学家都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是继续等待技术的进步,还是一边等待,一边选择或创造新的研究方法?还有,意识现象究竟应当被看作一个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还是哲学也可以涉足的领域?
五、结论和思考
意识和无意识过程间转化的机制及其脑神经基础,是当代意识与脑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是心理科学、认知科学和哲学关注的焦点。弗洛伊德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多年艰苦的探索建立的无意识理论,其主要观点已被当今意识和脑科学研究所证实,其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近年来,无创性脑成像研究等严格的自然科学实验方法虽然提供了研究意识及脑机制的有效手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尚难于用其进行高层次意识活动的实证研究。意识与其他自然科学命题不同。单独探讨其物理、化学规律无法深入其“主观性”的内部。正如MaruinMinsky在《思想的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一书中指出的:“人脑整体的工作过程不仅受到物理学规律和化学规律的支配,而且受到思维自身规律的支配。”
我们不但应当进一步重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本身,还应当借鉴他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当前意识与脑科学研究中,除了采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外,对信度和效度还无法全面验证的内省测量和行为测量以及临床观察的方法也应给以同等的重视。如能集中人力物力,使用足够大量的样本对无意识、意识之间转化的机制等前沿课题采用内省测量、行为测量及临床方法开展研究(在非医学领域,如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研究。在医学领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无意识内容与症状、无意识内容与治疗关系的研究等),有望取得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结果,同时会大大促进心理学的应用。
写于2004年4-5月
注释:
[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52
[2][美]L.A.珀文著,周榕、陈红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8~233
[3][4][6][10] [11][12][13][14]汪云九、杨玉芳等.意识与大脑.人民出版社,2003.
[5][7][15][16][美]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滏、陈烜之等译.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侯珂,邹泓,张秋凌.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223-224
[9]郭秀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评述,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185
注:本文收入《2004年中国首届精神分析年会论文集》
本文是《苏永生心理咨询文集》第一章 咨询理论与技术之二
苏永生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