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服饰
——“神辅”的冠子之造型
——“神辅”的冠子之造型
我原先想把这个《商代服饰》系列写成一整篇文章,最可恼的是我退休金仅可维持饱暖,却无力去看想要看的博物馆。回头一寻思梦想无益,等着发财再去研究古代文化,怕等不到就去见上帝了,不如集腋成裘,能见到多少材料就写多少,集腋成裘,靠的是“城可摧,山可平,总是区区一点诚”。集腋成裘甚好。
昨天听人家说国家考古博物馆有一件商代古玉,忙命我儿媳传来看看。一看正是商代“神辅”冠子的可用材料(图1)——我所谓“可用材料”,必须是出土的相似图像二至三件以上者是也。
这是一件伏羲女娲同体玉雕。看官,明明只是一个蛇身人头玉雕,你怎么说这是“伏羲女娲同体玉雕”呢?关键说明在于它戴的冠子。这种冠子是模拟两条龙蛇之躯,它象征着伏羲女娲两条龙图腾的身躯,这说明此冠子的初创,已经是帝舜氏时代以后的事情。据《尚书·尧典》记载,黄帝的后人帝尧氏,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帝舜,生了三身国。也就是说,三身国的诞生在夏朝以前,可能在帝舜氏没有政变帝尧氏以前吧。《山海经》说娥皇、女英嫁给了帝俊,而实际上是嫁给了帝舜。显然这是后世人冠前世人名字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是因后世子孙的名声很大,记录者干脆让后世人的名声代替了前世人,二是因帝舜的“舜”和“俊”同音,记录者有意让他们形成同名现象,以壮他们的声威。所谓的“三身国”,按照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图像来看(图2),就是两条图腾龙(虎形龙)生了一个具有炎帝、黄帝共有血缘的人形后代(这个图像,过去往往叫“虎食人”)。
图1伏羲女娲头戴歧尾龙的冠子,就意味着其是伏羲女娲的象征。冠子下的人头,就是伏羲女娲共同的人头,人头下是一条盘曲的龙,就是伏羲女娲的合体龙蛇图腾之身。
图1的冠子,是象征伏羲女娲合体神像的特有的冠子。这种冠子在三星堆2号坑出土的“神辅”头上(图3)、同坑出土的“青铜小型神树(K2③:272)”其树上的人首鸟身太阳神的头上,也戴着这样相同的冠子。
图1的冠子就是双身龙身为体的冠子——两条龙身的冠子戴在人的头上,即一头双身龙(一人头而双图腾龙身)。
图3“神辅”头上的冠子两条龙尾,和图1略不相同。图1的双身龙的尾巴是向下盘曲的,图3“神辅”冠子的两条龙尾是向上勾曲的。
图1伏羲女娲合体神的冠子中心,装饰着一件圭璋,这和图4之2号坑出土的太阳神冠子中心装饰的圭璋相似。
在商代,太阳神由伏羲女娲担任,有的时候则由伏羲女娲的后代代某表担任。它们到底由谁担任,往往不一定。
图1的雕刻匠师,必须是在伏羲女娲宗教之庙宇有了特定的管理人,其职务有了特定的“工作帽”以后,它是参考了模特儿的“工作帽”之模拟产物。
窃以为,国家考古博物馆的这件伏羲女娲合体玉雕神像,应该在有了三星堆神庙以后、有了专管祭祀等职务之后,雕刻师眼见祭祀职务之职员后雕刻的这件玉雕。当时的这种职务且可称之为“神辅”。
我曾对着孔子的“孔”字揣摩良久,由是得知:孔子是商贵族之中“神辅”一职事的后人——“孔”由“子”和“乚”二字构成,“子”代表着女娲之身,“乚”代表着伏羲的龙图腾之身,龙和人交合,正是在商代图像中多见的伏羲女娲合体图像。孔子的先人曾在商代神庙里面担任“神辅”之职,这点我曾在“北京大学孔学堂”里向国内学人讲过:孔子的伟大一定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是伏羲女娲正宗的传人;今天我例举的伏羲女娲合体像,其头上所戴的冠子,一定和图1、图4图像中的人一样,两条龙尾,扣在头上,俨然是一条人头而双龙蛇之身的图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