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宣丨七绝·中国近现代五十一位文化名人缩影(之二十三、之二十四) - 世说文丛

张宣丨七绝·中国近现代五十一位文化名人缩影(之二十三、之二十四)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23朱自清.png朱自清(1898—1948)

朱自清

《荷塘月色》尤清隽,“灯影桨声”月夜情。
斥责“李、闻”遭暗害,未来向往迓光明。

注:
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7月,首次发表于这一年《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借描绘月夜荷塘的宁静景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内心苦闷以及对自由超脱的向往。
2.“灯影桨声”指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所作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该文1924年1月25日发表于《东方杂志》。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像、真实情感融会起来,真挚深沉,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
3.1946年7月11日晚9时50分,李公朴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在参加李公朴追悼会后返家途中,遭特务枪杀。朱自清通过演讲和文章抨击暗杀行为,认为这是对民主思想的践踏。                                        
       
                 24闻一多.png 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

《红烛》《死水》亦深沉,热烈腐蚀几许痕。
悼念李公狂呐喊,殉身悲壮重千钧。

注:
1.《红烛》是闻一多留美期间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923年夏季。当时他即将出版第一部诗集,以此作为序诗,奠定了其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诗中通过“红烛》象征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融合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风格,语言抒情且形式工整。
2.1925年闻一多归国后,目睹北洋统治下的民生凋敝,将《死水》创作成“投给这个腐烂社会的一颗炸弹”。
3.闻一多在昆明1946年7月15日追悼李公朴会上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谴责特务暴行。当日下午5时许,闻一多与长子闻立鹤返回西南联大宿舍途中,在警备司令部附近遭多名特务围堵。凶手使用20响连发盒子枪(当时仅警备部队配备)扫射,闻一多身中8弹当场殉难,闻立鹤重伤。

写于2025年8-10月


张宣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宣丨七绝·中国近现代五十一位文化名人缩影(之二十三、之二十四)》 发布于2025-10-2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