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岛城公交的1路车被称为“环行”。这两个字怎么写,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而环行线路怎么跑,更没有仔细求证过。
上周四,热心网友“晨曦”发来“环行线票价表”的图片。带有33个站点的圆形示意图,显示从四方出发,一路由北往南,大致逆时针行驶的环行线路。这些站点依次为:
四方、俱乐部、铁路中学、蒙古路、长春路、埕口路、昌乐路、华阳路、泰山路、黄台路、绥远路、馆陶路、上海路、大窑沟、中国剧院、湖北路、市政府、山大医院、观象路、胶东路、齐东路、嫩江路、大连路、盲哑学校、啤酒厂、台东站、威海路、洮南路、海泊桥、光华小学、小村庄,小阳路、宣化路。
右上角的说明显示:
1-3站 3分
4-5站 5分
5站以上 每站增加1分
(四方-大窑沟区段按青沧线票价)
环行票价表本身,并未显示具体实施的时间。从站点的名称看,蒙古路、绥远路、小阳路还是旧称。光华小学和育德小学,尚未合并(两校合并的具体时间不详)。
另据《青岛市志·公用事业志》的“公共交通”介绍,1955年12月1日,人交公司将四方-东镇、台东-湖北路、大窑沟-四方的线路连接起来,分上下行,实行循环通车,成为很受群众欢迎的环行线,行驶里程17公里。
1957年底,公共交通运行线路共13条(不含季节性线路3条):一线(大窑沟-中山公园-浮山所)、二线(延安路-西镇)、环行线、青沧线、东李线等等。1969年,曾对环行线进行过调整。至1974年,环行线最终停驶。之后,开辟四方-湖北路、四方-大窑沟等公交线路。
从票价方面来看,1963年普通客票市区路线有13种,从0.03-0.35元不等。其中,环行线仍采用按站计价外,其他各线均采用分段计价。1971年6月后,票价按站计费以0.05元为基数,四站0.05元。
考虑小阳路更改为人民路发生于1965年。由此推测,这份票价表可能出现在1956-1965年的时段。
当公交1路车在湖北路和四方之间运营时,铰接式的“大通道”开始普及。如果满载或超载,每辆大通道可容得下约140-180名乘客。对于从东往西爬行延安路的大上坡,那绝对是极具考验的一次次登攀。
每当空车从人民医院门口的三角地拐到第六公园安徽路西侧的行车道时,迫不及待的“大青年”们,会争先恐后地扒到大通道的车门,并随车而行直至鱼贯而入。
计划经济的年代,短缺无处不在。从湖北路的始发站抢到一个座位,成为实实在在的“获得”而不是仅仅一个“获得感”的标志。
有时候,人们还是习惯于把1路公交车叫成“环行”。时至今日,当座位不再短缺时,上车找座的冲动和惯性,在固定的社会小群体间,依旧还会不断地传导延续。
原载 rossen
2025.10.31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