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两节经文。
Blessed is the man that walketh not in the counsel of the ungodly, nor standeth in the way of sinners, nor sitteth in the seat of the scornful.(Psalms 1:1)
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诗篇 1:1)
But his delight is in the law of the LORD; and in his law doth he meditate day and night.(Psalms 1:2)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篇 1:2)
诗篇1:1这节经文的KJV(英王钦定版)英文译成中文的意思是,“这个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的人有福”,可见英文里还有“这人便为有福”的意思,实际上,“这人便为有福”这层意思在和合本里,是在下一节的末尾,即诗篇 1:2里,那么,为啥要这样处理,和合本的诗篇1:1和1:2这两节合成一节不好吗?
经查找相关资料,得到的解释是,这里面涉及到原文结构与翻译的对应关系。
诗篇1:1在希伯来原文中确实是以“有福啊,那人……”开头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宣告,KJV这种严谨的英文译本基本遵循了这种结构,将Blessed is the man……作为诗篇1:1的开头,然后用三个nor……构成的平行句来描述这个“有福之人”不该做什么。Blessed is the man who (A) does not walk... AND (B) his delight is...这是一个定义式的结构:有福之人被同时定义为“不做A事”和“做B事”的人。“有福”是主语和前提。
而中文和合本的译者为了考虑国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只能采用意译,如果直译为“有福啊,那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句子就会显得很冗长、拗口。为符合中文多用短句、讲究对仗工整的表达习惯,百年前的和合本译者们将“有福”的宣告暂时“搁置”,先以三个铿锵有力的否定句“不从……不站……不坐……”来描述这个有福之人的特征,然后在下节,用一个总结性的短句“这人便为有福”来呼应并完成前面一节开头的宣告。中文和合本表达为:他不做A事……他只做B事……因此,这人就有福。中文是一个叙事/论证式的结构:通过描述一个人的两种行为,最后推导出他是一个有福之人。“有福”是行为和选择带来的结果和赏赐。
和合本的这种处理的效果似乎是不错的。诗篇1:1里的三个nor(不)的否定,描述了如何“远离邪恶”,有递进的效果。从行为上(walketh not)不从恶人的计谋(in the counsel of the ungodly);从立场上(standeth not)不站罪人的道路(in the way of sinners);在身份上(sitteth not)呢不坐亵慢人的座位(nor sitteth in the seat of the scornful)。这样,前两节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对称结构——消极的隔绝(1节) + 积极的投入(2节) = 有福之人(第2节结尾点题)
如果将1-2节合并,这种精心设计的平衡和递进关系就会被打破。
这种分段方式也强调了属灵生命成长的逻辑顺序:首先是要分别出来:一个蒙福的生命,始于与世界、罪恶和亵慢之人的分别。这是根基。然后是被神的话语充满:当生命从罪恶中被腾空之后,需要用神的话语来充满。否则,虚空的生命可能会被更恶的东西占据。
分开两节,更能凸显这个先破后立的过程。因此,将诗篇1:1和1:2分开,并非一个“错误”或“不好”的处理,恰恰相反,它似乎是一种高明和精心的翻译思路。
有观点认为,圣经的章节划分是在中世纪后期才加入的,本身并非原始经文的一部分。不同语言文本的翻译在分节上会有细微差别。和合本的分节法已被中文读者广泛接受和熟悉,它自成一套解读体系。
因此,在读经时,应该将1:1和1:2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理解。英文的直译帮助我们追溯原文结构,而和合本(其实是意译)则帮助我们更流畅地领悟其精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这节经文的丰富内涵。
和合本对这两节的翻译可谓神来之笔,使得诗篇1:1-2成为了中文世界里音韵、结构和属灵意义俱佳的经典篇章。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2025.11.5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