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勋丨顾随:青岛新文学的播种者 - 世说文丛

杨洪勋丨顾随:青岛新文学的播种者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顾随.png顾随(1897-1960)

五四运动以后,处于德国、日本殖民统治下的青岛的文坛,长期被殖民文化与旧文学所垄断,新文学在青岛是一片空白,可谓是“春风不度玉门关”。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岛主权,创办了胶澳中学,聘请新文学作家担任教员。1924年,顾随、陈翔鹤、陈炜谟等新文学家作家到校任教,并邀请冯至、陈炜谟、陈翔鹤等浅草社作家来青岛小住,他们在青岛所开展新文学运动,为有“文化沙漠”之称的青岛文坛,增添了几许新绿,胶澳中学由此成为了青岛新文学的摇篮;顾随也成为青岛新文学的播种者。
顾随(1897-1960)字羡季,本名顾宝随,河北清河人,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与文艺理论家,词作家,剧作家。提起顾随,很多人感到陌生,其实他是一位“隐藏的大师”。他在中国古代词学理论与创作、诗歌理论、戏剧研究、禅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有《顾随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顾随的词融会古今,自成一格;小说、诗歌创作也有一定的成就。顾随执教40年,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著名学者周汝昌、叶嘉莹、史树青、吴小如等都是他的学生。红学大家周汝昌称誉顾随是“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鉴于顾随博大精深的学术研究,以致学术界曾建议创立“顾学”。

在青岛致力于小说创作,是中国新文学的先驱

顾随是新文学社团浅草社的成员之一,自1920年开始执教山东青州中学、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及青岛胶澳中学以来,一边教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顾随以词曲名世,但初入文坛发表的都是小说。他在1958年所写的“自传”中写道:“我在十岁前,已经养成了读小说的啫好...这一啫好,到了我15岁以后,竟发展到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小说家。”在来青岛之前,顾随已经创作、发表过多篇小说,其中《失踪》于1935年被鲁迅先生编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1924年初胶澳中学成立。7月,顾随辞去了山东省立第一女子中学的教职,接受胶澳中学的聘请,担任国文教师,直到1926年9月担任天津女子师范学校为止,在青岛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来到青岛后,顾随进入了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创作的小说有:《生日》(1924年春)、《乡愁》(1924年7月,稿已佚)、《海上斜阳》(1924年8月开始创作)、《浮沉》(1925年7月,稿已佚)、《孔子自白》(载1925年《沉钟》第5期)、《浮海》(载1925年《国民新报·副刊》,稿已佚)、《母亲》《废墟》等。在《浅草》季刊和《沉钟》半月刊上发表的小说,顾随多以顾遂、葛茅为笔名。
1926年以后,顾随文学创作转向了旧体诗词,由此中止了小说创作。
直到1942年春和1944年初,他分别发表了他的最后两部中篇小说《终二》和《乡村传奇——晚清时代牛店子的故事》,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绝唱。

青岛词作收入《无病词》,成为一代词学大家

青岛时期的顾随除了从事小说创作外,主要致力于诗词的创作。据《顾随年谱》(闽军撰,中华书局出版)记载:1924年,顾随作词14首;1925年作词32首;1926年作词18首。从1924年到1926年,三年下来,顾随共作词64首。在这三年里,顾随还作了旧体诗33首。
1927年初夏,顾随将所作词进行拣选,定名为《无病集》,收词81首,始自1924年夏,迄1927年夏,所收词大多为青岛期间作品,在挚友冯至的帮助下,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印刷500部,分送恩师挚友。自《无病词》问世以来,顾随的词在词坛广为传颂。吴宓在《空山诗话》赞之为:“顾随君所为词,能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戛戛独造。”俞平伯赞曰:“若夫羡季之词,则所谓不托飞驰之势,而芬烈自永于后者。”顾随成为一代词学大家,自青岛始。

邀挚友来青小住,共同繁荣青岛文学园地

顾随作为新文学社团浅草社、沉钟社的成员,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地进行文学创作,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为青岛新文学留下了丰硕的成果,而且青岛期间的顾随,像一块磁石,吸引了国内众多的作家来青,不仅留下多首歌咏青岛的诗词,也为青岛文脉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共同为荒芜的青岛新文学园地,播撒下新文艺的种子。
浅草社是一个极重情谊的社团。顾随在青州中学任教时,结识了卢伯屏,又通过卢伯屏结识了其弟卢季韶和同乡冯至。之后,频繁通信,探讨人生和对新文艺的见解。1922年在北京与已通信一年之久的卢季韶和冯至,开启了终其一生的友谊。据冯至后来回忆:“我和羡季由于对伯屏的信赖,很快就开始了频繁的书信交往。我们写的信如泉水喷涌,又如细水长流,延续了七年之久。”此后,顾随往往在寒假探亲前往绕道北京和冯至会晤,夏日冒雨出游,冬日围炉絮语。
1924年7月,顾随从济南到青岛胶澳中学任教,临行前,他邀请远在北京的冯至到青岛度假。冯至于6月22日赴济南,7月2日随顾随一起到青岛,8月22日离青晋京,在青岛住了40余天。
冯至回忆道:“1924年夏,羡季(顾随)辞去济南女一中的教职,接受青岛新成立的胶澳中学的聘请。他邀我先到济南,然后一起去青岛度夏。我们于7月2日到青岛。我们这两个土生土长的燕南赵北人第一次看见海,非常兴奋。无论是海,是山,是花木园林以及一些建筑,无处不是新鲜的。胶澳中学是欧战前德国兵营旧址,坐落在如今的湛山大路,到海滨浴场要越过一座林木郁郁葱葱的小山。晴日我们去海滨游泳,雨时在室内读书谈天。羡季从前写诗,这时致力填词,也读西方小说诗歌……有时也沾染有旧文人的习气,我们出游到太平山顶,在石壁上题诗。”
顾随和冯至住在胶澳中学的校舍楼里。这座掩映在太平山绿荫丛中的二层德式小楼,在他们的文章中被称为“山海楼”。他们白天逛山东路(今中山路),路之尽头是栈桥和大海,海边有很多德、俄之咖啡馆,还会看到日本少女歌舞团。马路上车马稀少,两人漫步街头,感觉清静。他们天天去海滨洗海澡,沙滩有许多西洋女子。海潮退后,两人饶有趣味地捡拾蛤蜊、海螺小海鲜,回去用水煮着吃。晚上,他们住在“山海楼”里,虫声四溢,一片静谧,“夜间宜于静思”。
顾随和冯至还邀请陈翔鹤、陈炜谟也来青岛。就这样,“浅草社”的主要成员中,除了已出国的林如稷、在济南的杨晦外,都聚集在青岛胶澳中学了。当时,他们都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都热爱新文学,都已在文坛崭露头角,后来,也都成为著名作家和学者。
创刊于1924年9月的《青岛时报》是当时青岛的一份主要报纸。
1926年6月,《青岛时报》慕顾随之名,聘请他做中文版总编辑。7月中下旬,顾随脱离胶澳中学,搬到《青岛时报》报馆住。顾随到职后,改革版面,首先开辟了文艺副刊,成为青岛新文艺作品园地,还刊登了不少“沉钟社”社友的文章,为开拓青岛新文艺做出了贡献。
不久,报社人事变动,顾随不愿卷入,于1926年9月离开青岛赴天津师范大学任教,从此离开了青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杨洪勋丨顾随:青岛新文学的播种者》 发布于2025-11-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