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口火车站的东南不远,有条大约四百米长的南北路——桑园路。1946-1947年前后,规模不大的永裕火柴厂,就在如今桑园路的南段设立。当年,路长只有现在的一半,而工厂的具体位置不详。
与永裕火柴厂基本同期的1947年,沧台路58号有了一家“农民火柴厂”。这是抗战胜利后,当多家火柴新厂在青岛一地纷纷开办时,远在日照的国际火柴也向岛城汇集。落户青岛后,称之农民火柴厂。
永裕与农民,两厂分别在胶济铁路线的东西两侧。临近交通线的便捷条件,是火柴厂的原材料买入以及制成品售出的有效物流渠道。
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步入整顿与合并的过程。1956年,位于隆昌路的明华火柴厂将永裕和农民两厂纳入旗下。两家各有二十人的小厂,统一并入明华后,共有150名员工,成为当时青岛四大专业的火柴生产厂家之一。待至1959年,明华又归属了国营青岛火柴厂。自此,全市仅存一家火柴生产企业。
永裕火柴厂使用的商标是“大强国”。强国是新的时代,人们对国家实力的基本认知。以“大强国”为名,则从一个方面增强了对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综合实力的更大期待。
从卷标式样的老火花图案可见,“永裕火柴公司”的大门外,是两侧厂房形成的入厂通道。右边墙体呈现“永裕火柴厂”字样,大门的背后是以两座烟囱为主体的厂区。
烟囱是工业文明的象征。冒着烟的形态,又是热火朝天、蒸蒸日上的一幅现实场景。另一枚卷标,则是有别于文字排序的由左至右。
以1955年和1956年的元旦,《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先后实行汉字的横写横排为参照,文字横排的火柴商标,大致出现在1956年前后。其时,永裕与农民两厂并入明华,原则上“大强国”的牌号,也应当被明华火柴的厂铭替代。
时至今日,大强国的商标早已成为历史,而大强国的运势则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
2025.11.7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