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穆罕默德导游,为什么缺乏植被?如此荒芜残酷?
穆罕默德答:埃及是沙漠国家,极度缺水,全国只有尼罗河两岸才适宜生存,你看到的本来就是这样,沙漠地貌!
也有例外,偶有一丛丛、一簇簇的沙漠植物,数量不多,像是点缀,一闪而过。
两个小时过后,公路左侧出现了我们的目的地——红海。方向是东方,因为我们的车正在往南奔驰。大海湛蓝,翠绿,白色浪花翻卷,远处的蓝那么厚重,如深色的蓝宝石,海平线隐隐约约似乎有缥缈的群山。
以颜色命名的海好记,红海、黑海,还有我们青岛眼前的黄海。
红海为什么叫“红海”,导游说海底的藻类,还有大片的红珊瑚,季节性的反光呈红色。
我猜,黄海发黄,是黄河水夹带泥沙改变了海的颜色吧,怪不得感觉浑浊。
红海三面是沙漠,缺少降雨,没有河流入海,使得海水盐度升高,水质澄澈,阳光照射到水底,纯净的一览无余,特别适合潜水。
我们的埃及游内容里,七八个自费项目里就有“潜水”“海底游览”,我选择的是乘坐“玻璃船”到海底看鱼。
“玻璃船”乍一看与一般观光船差不多,但它特殊的是水面以下,船舱最下层安装了看海底的玻璃窗,可以清晰地看到珊瑚礁群,各种各样的鱼儿在眼前游动,类似在“海底世界”“水族馆”隔着玻璃观看,但我们是在真正的海底。
人们坐在船里,一条条鱼在眼前游走,大大小小,各种各样,成群结队的蝴蝶鱼引起惊叹,一道道黑白条纹,展览般炫耀地掠过。最漂亮的是小丑鱼,颜色和形状让人觉得憨厚发笑。
埃及人聪明啊,开发的“海底游”叫好叫座。我本来对“玻璃船”百思不得其解,疑惑什么玻璃竟敢做成船?怎么能经得起风浪!
原来如此!移换概念。
没听说咱们那里有“玻璃船”,即便北方海底乏善可陈、不宜下潜观光,热带的海南岛总可以吧?或者邻国越南、柬埔寨、泰国更适合吧?一本万利,旅游妙招,但我没见到。
也许我孤陋寡闻。
看鱼时发现,那些珊瑚礁呢?本应该五彩斑斓的珊瑚礁,眼前却是一片灰白,细细观察珊瑚礁生存状况,不禁有些惊悚:这是一片死亡地带,残存的珊瑚瘦骨嶙峋,周围是粉碎的珊瑚渣滓,粉末以及残骸。
刺眼的死亡,大面积恐怖的水泥色,随着我们的“玻璃船”缓缓行进,船底碰撞珊瑚礁的“咔咔”声,搅起一片片白色的珊瑚礁粉末。
不知道是不是海底旅游的原因,人为造成的灾难。
在海上时我看到,这种玻璃船数量不少,有黄色、白色几十艘不止,每个人收费几十美元,不到一小时一趟,可见开发方收益可观。
只是损伤了珊瑚礁生长环境,与在澳大利亚纪录片里的珊瑚礁,天壤之别。我甚至怀疑这里有因小失大、杀鸡取卵之嫌。
呸!咸吃萝卜淡操心,杞人忧天!你那里杀鸡宰猴还少吗?
海底的光线较差,厚厚的玻璃还反射杂光,我没拍出满意的片子。可能也与心情失落、沮丧有关。
关于埃及旅游,有一种说法是:“没到过卢克索不算到过埃及,没到过卡尔纳克神庙不算到过卢克索”。
卢克索整个城市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但卡尔纳克神庙最为耀眼,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神庙群,是埃及所有神庙的巅峰之作。
大门两侧的狮身羊面石雕,庙内两根直刺苍穹的方尖碑,还有那些庞大的残存石柱,令人印象深刻。
我在土耳其看过不少类似的古迹,埃及当然不会少。欧美的方尖碑也常见,庄重威严的纪念,矗立在大地上,咱们国内罕有。古人的纪念方式有别。
面对烈日暴晒,我坐在高大的神庙石柱子下面乘凉,看着周围千年古树一般粗壮的大理石柱,我很自然地想起《尼罗河惨案》的电影,凶手在高处推下石块,想砸死知情人。那场面活灵活现。
卡尔纳克神庙始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有大小神殿有20多座,我对进门时的两排狮身羊面雕像有些不解,埃及最有名的是狮身人面像,怎么这里出现了羊头?
再就是导游介绍的“屎壳郎”,这里有一个雕像,人们称它为金龟子石雕,说古埃及人将推粪的昆虫屎壳郎,看成推动地球转动的力量,犹如太阳东升西落。导游说围着金龟子石雕转圈,能带来好运吉祥,我们团里不少人马上过去转了起来,求福消灾。
拍摄时恰逢中午,光线垂直僵硬,反差强烈。跟团游没办法,游览时间非常机械,难以考虑摄影的自然用光,从酒店出发到景区,肯定错过早晨的柔和、明净、通透,你也等不到黄昏时的好光。
好光线可遇不可求。
我有些意兴阑珊,或许是审美疲劳。
就这样吧。
我们在红海度假酒店,难得住了四个晚上,下期专门说说在这里的“奢侈”生活。
继续贴图。谢谢您的关注!
(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