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生丨曾奇峰在青岛讲到的几个精神分析的命题 - 世说文丛

苏永生丨曾奇峰在青岛讲到的几个精神分析的命题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上个月,国内知名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曾奇峰医师应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邀请来我市讲学,传授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曾医师讲到的几个精神分析的经典命题颇有意思,笔者将听后的体会写出,与各位朋友分享。

一、睡眠与潜意识
在分析一个失眠案例时,曾医师指出:睡眠是潜意识的工作,失眠是不能进入潜意识的。
曾医师在这里阐述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限于时间,他没有展开来谈,但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弗洛伊德的论述。
1.梦绝非是不可理喻的,相反它是正常人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说:“梦不是一种病理现象,它并不以任何精神平衡的失调为先决条件。”“梦是充满意义的精神活动(《梦的释义》)”。在弗洛伊德之前,梦不被科学重视,成为神秘主义、各种迷信的领地。弗洛伊德以自己的理论研究,为人们理解梦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2.梦是潜意识欲望与检查力量冲突与妥协的结果。“梦中必定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力图表现某物,另一种却竭力阻止前者的表现。梦的构成最常见、最有特色的状况是:上述的冲突以妥协告结(《精神分析引论新讲》)。”这是弗洛伊德对梦的本质的最重要的论述。潜意识内的欲望借着睡眠时自我力量的减弱而得以表现。因了这种表现消耗了欲望的力量,我们才得以安然入睡。
3.失眠是因为上述两种力量不能达成妥协与平衡所致。任何一方的力量太强,不被对方接受,则无法入睡。“扰乱成人睡眠的大半是这些心理的刺激。因为这些刺激往往使人们不能引起睡眠所需的心理情境,——即和外界脱离关系的情境。他们不愿意打断生活。他们宁愿继续正在做的工作,这就是他们不能入睡的原因(《精神分析引论》)。”
从曾医师的讲课及以上的学习我们更坚信,对于失眠者来说,解决心理的冲突是摆脱困境的最有效方法。冲突一旦解决,睡眠才成为可能。

二、心理问题向身体方面的转化
曾医师分析一女孩的病例:这位17岁的女孩与父母有严重的冲突,被迫进了寄宿学校,随后发生经血不止的病症。该女孩经血不止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其渴望冲破寄宿学校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的潜意识愿望。为了说明,曾医师还举出另外的例子,比如一个人感到工作或生活上压力过大时,可能出现后背沉重的症状,其实也是心理不堪重负转移到身体上所致。
弗洛伊德研究过许多癔症病人,他发现许多病人因了心理的矛盾导致身体的部分器官失去功能。如他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中记述了杜拉因潜意识里有自我惩罚的欲念,所以右边脸出现麻木,潜意识的过程是因为自己曾经伤害过别人(打过别人的左脸),故应该被人打右脸。经弗洛伊德的分析治疗后康复。
此种症状和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是潜意识内心理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在我国台湾的心理学著作中,称为“转化症”或“体化症”或“体化作用”。曾文星先生写道:“当一个人面对心理上很重的压力或挫折,无法去面对与招架时,在躯体上发生不适的现象,把所有的关心都转移到自己躯体不适的症状,就称是体化作用(《分析的学理与治疗》)。”
由于中国人对于心理问题的忌讳,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最先说出的往往是躯体的症状,而隐藏心理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在确认这些症状无生理方面的病因后(必要时请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其患有生理上的疾病),要引导来访者从关心身体到关心心理,正视与解决心理上的冲突。

三、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移情”
曾奇峰医师讲到自己治疗过的一个女病人。其系高校老师,患有恐惧症,在讲课时不能自制,由此来求治。经曾医师给以精神分析,患者症状大为改善,其基本已能平静地在学生面前上课了。她自述所以有进步,是因为时时想到心理治疗师(即曾医师)的鼓励,自以为曾医师就在台下听自己讲课,于是能自如。这是曾医师早年的一个病例,他自述那时从业未久,还没有经验,于是听了病人的叙述后,立即指出,她其实是陷入移情中欺骗自己,病人听医生说破此点,遂气急败坏,不再来治疗,症状又复如初。
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移情就是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过去对于与他有关系的人的感情被唤起,而投射到医师身上,向医师表示了或爱或恨的感情。此段感情并非真实针对医师而起,而是重温了往日的情感经历。医师的责任则在于透过移情的分析,得知他的感情源于何处,并给以针对性的分析与治疗。病人过去的情感往往是被压抑的,通过分析,如能摆脱压抑,则会对医师有正常的情感反应。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当心理咨询师发现病人出现移情后,一是要能判断出,二是能适时加以引导,使其成为咨询与治疗的帮助手段,而不使它成为治疗的阻力。前面曾医师讲他早期的案例,就在于病人还没有充分的准备时,过早地给她讲明了真相,使病人感到感情上受到伤害,于是将爱转换为恨。一旦变成恨,则对于医师的治疗也不再接受。

四、精神分析的治疗的原则:帮助病人自己解决问题
曾医师谈到治疗时,说他对于病人和来访者坚持约见治疗,不随时为病人提供支持。
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点是:人们之所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实是由于内心的冲突所致。当内心的欲望被压抑入潜意识,就有可能以反常的症状作为替代。只有病人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潜意识的冲突,将潜意识的内容引入到意识,将那些矛盾与冲突变为意识层面上的冲突而加以解决,则病症自除。所以精神分析是一种对人的再教育。病人或来访者只有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学习采取合适的办法进行处理。而学习的目的是最终让他本人在不需要心理咨询帮助的情况下,也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治疗就成功,可以结束了。因此,弗洛伊德指出:“我们力求避免扮演导师的角色,我们只希望病人能够自己解决(《精神分析引论》)。”“一个受了治疗的神经病人虽然在骨子里依然故我,但也确实变成了一个不同的人物——那就是说,他已经变成了可以在最优良的环境下所能养成的最优良的人格。(《精神分析引论》)。”

五、精神分析的理论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曾医师在讲课时,多次强调“我这样讲希望你们不至于感到太荒唐”。他深知直到今天,精神分析的观点仍然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何以如此?
弗洛伊德自己有过解释。他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说:“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足以触怒全人类: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的成见相反;其二则是和他们的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弗洛伊德指的精神分析的两个信条即理论,一是指“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二是“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2004年8月8日

本文是《苏永生心理咨询文集》第一章 咨询理论与技术之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苏永生丨曾奇峰在青岛讲到的几个精神分析的命题》 发布于2025-11-19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