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丨哲思的交响(2) - 世说文丛

张弘丨哲思的交响(2)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Ⅲ 命运之影

1

人生都有命运
命运规定人生
人生就等于命运吗
还是人生之上另有一命运

我出生,我被抛入
是前世注定,还是像渡船
只为渡向来世
又或许什么都没有
我只是今生今世这一生

如果人生、命运合一
结束生命就等于摆脱命运
否则,即使长眠地下
墓地绿草成茵
命运仍在高处冷冷窥视
一如树冠顶上的鹞鹰

要是命运、人生分离
那就能凭意志制服命运
让车轮跳出车轭
把紧身的囚服换成舞衣
但我又该如何称呼或命名
自己年复一年的足迹

岂非老树的年轮
经历的每一圈无非循环
离不开一个早就确定的中点

岂非是神秘的抛物线
沿着不可知的轨道加速度
驰向无人能言说的
黑暗无边的深渊

张弘2.png

2

或许只有当世事难料
命运才会登场,让人膜拜
当遭遇意外失败的无奈
英雄末路的怅恨
又或是徼幸成功的惊喜
但其实来到分叉路口
继续向前,还是向左、向右
或干脆退回原处
都出于人自己的选择

也许翻出地图仔细查找
也许无计可施,不明所以
懵懵懂懂信步闯去
也有的困乏了,小睡一会
醒来时昏昏沉沉
进了一个路口将信将疑
却再也不想回头看看
纯粹凭着惯性,或者惰性

于是乞求神灵赐予好运
乞求各种征兆的消息
摸出仅有的三个硬币
四种组合、四个可能
随手一掷相信天意显现
却没注意有一个伪币
还有其它各种占卜方式
蓍草、龟甲、牛胛骨……

命运,成了上苍的礼品
能够单独恩赐的东西
既慷慨予人
又浸透诡秘神异
一切都归于冥冥中的安排
所有均交付给偶然或必然
哪怕完全是一念之差
也说成是前数已定

命运,这称呼就这样诞生
我在想
假如没有足够的词汇与想象
人类又该如何表象
自己走过的一步步脚印
及得到的一份份报应

3

命运,我叫你影子
你就是我自己
你我名符其实地形影不离
我看不见你,只因阴云密布
等阳光普照,你我就是一体

但你不是真正的我
至多是我的投影
我的脚步决定你的脚步
我的舞姿设计你的舞姿
没有我,你不可能存在
没有你,我照样呼吸
尽管无法指挥你的出现和消失
可我能够主动走进光明
如同我主动走进黑夜

命运,我根本不必考虑你
只要我善待我自己
也就善待了你——
我的命运

命运,你是影子
山洞里古代工匠见过的影子
还以为是真实事物的显现
谁知道只是虚幻在表演
真实的事物在洞外
更真实的还有高悬的太阳
尽管影子多变,会迷惑住人
影子放大,也会吓唬到人
但走出洞穴就发现
那些并非存在的真

如同陷身语言之林
人类呵,不幸
也陷身影子之阵
陷身各种虚假观念的洞穴
什么时候才能够做到
直面事情的本身

2008 年 1 月 21 日

Ⅳ  现象之海

1

万象森然
古老的年代
已震慑于现象的浩繁
纷然杂陈,无序罗列
大者——
日月星辰,云霓雷电
桑田被大海吞没
高山陷裂成巨川
小者——
蝼蚁孳生于木石之隙
蜉蝣飘飞在朝雾夕露
风起于浮萍之端
观识此世界
物有恒河沙数
细观每一粒沙
又有一恒河在

万象沓然
一滴透明的水珠
能映射出七彩虹图
炎日下的沙漠
有海市蜃楼出现……
事事物物之现象
无不藏着神奇奥玄
万象幻然
瞬息万种变化
都因时而现
曙光倏忽近黄昏
白骨转眼断送红颜
分明还把握在掌心之中
分秒就漏失在手指间
重温一下古人的天问吧
你就知道人们
怎样为现象所惑
不明其所以
要问个明白

万象凛然
天象,地象,水象
星象,气象,物象
变幻莫测,浩瀚无边
总在提醒人的渺小
在大自然威力下
无非是脆弱的芦苇
用不着提里斯本地震
或日本海啸或维苏威火山
一场似无休止的暴雨
一阵电闪雷鸣
一天直逼头顶的夜星
都叫你凝神屏息
自觉微不足道
怅然若失
只得用祝祷膜拜
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神像,就这样诞生了
它只是人心恐惧的翻版

2

但从猿变来的人
一面自卑,一面狂妄
总想着模仿眼前的一切
伟大与神秘也想模仿
动手战战兢兢描画
见到的现象
起初用稚拙简单的线条
然后加上色块和装饰
就叫作巫术和艺术
接着又想出法子更偷懒
用抽象符号取代具象的描绘
用简易——来驾驭变易
两根蓍草,衍变成六爻
再演化为八卦
就打算道尽天下万物
更可笑的,说什么
“万象森罗,不离两仪”
把无穷丰富的现象
衰减为区区的二元

是呵,现象引起恐慌
怎么能相信
这世界如同水花泡影
瞬间变没
纵然将这瞬间放大
还是同样
要知道
猿猴天性需要抓住藤蔓
虽然学会两足
行走上万年
要不就感觉不安全
于是
      虚假、虚幻、虚无……
种种罪名扣到现象头上

有人宣称
要到现象背后去找本质
那才是真、实在
那是一,永恒的在,或善
一句话,可把握
立即众声喧哗
浩浩荡荡徒众云集

当下的现象遭蔑弃
关注力投向彼岸
有限的头脑,有限的视界
      ——可怜
一,啊,一
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一
灭绝了生命和活气的一
不动的、孤寂的、冰冷的一
最后,只好搬来神
一道搅和
毕竟神照人模样塑造
无非抬举为单一的主神
却又加上个神子
那已经是半个人
或所谓道成肉身

但神为什么
采用其造物的形
又如何叫人怀孕
道既不朽
何用肉身……
一大堆传说
一大堆矛盾
耗费了中世纪
多少隐修士的脑汁
只为着荒谬的论证

然而
万象奔涌
万象更新
根本不顾及
偏执的玄学或神学
一座座庙宇和教堂崩坏
诧异的是
形象占满了
它们的雕塑与壁画
一朵朵鲜花随繁星绽放
在流动的水波中
理所当然地开了又歇
歇了又开
谁也无法否认
现世间的丰富多彩
变幻不定

3

我要说
人其实置身于
现象之海
就像在海洋中迎接
波浪分分秒秒的拍击
迎接着
万象的喷发、旋转、轮回
所谓的本质、要义
还有规则、规律
无非是粗糙的标杆
充其量叫你
不迷失方向,乃至
东西南北不分
将它们当成真正的道路
就像将灯塔的光当成航线
实属精神错乱

可笑的理学说教
要人“冲漠无朕”
面对万象万物
无我,哪来的现象
所有现象
均向我显现
      ——依靠我的现象
建立起我和事物
逐一的关联
总体的关联
犹如我从窗户里
看到的风景
我表象所见到的
想象未见到的
用语词把它们勾连、组合
最终构成我的世界
——它不同于
你的窗口风景
他的窗口风景
别人的窗口风景
所有窗户的风景
虽不同样
可全都成立

世界就是视界
唯有通过现象
才可能接近事物
但也仅是接近而已
你能够表象一株植物
乔木,绿叶
把它归到“树”里
如果有关于树种的印象
还可进而分类——
柳树、杨树、槭树、槐树……
否则,也就止于“树”
你还能知道它的哪些?
它怎样长大
种籽缘何落到泥土里
经历了几多干渴和雨水
遭受过多少风暴和烈日
未来又会遭受什么
你全然无知

你敢说“知道”这棵树?
如你这样说了
只能证明
你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就像置身在海洋中
接触到平时见惯的流质
叫做“水”的液体
但是咸味
联想到间接得来的印象
如海水是咸的之类
于是判断遭遇了一片海
但你根本不可能
接触整个海域
虽然根据地图或导游手册
甚至叫得出海的名字
你会告诉人说
你到过海了
是吗?
可那不过是海的一角
连海的一角也不算
而你
也只打湿了你的手
你颤颤巍巍的脚杆

然而
我仍想肯定
人面对现象之海
微不足道的努力
毕竟我也为
人类一员
那些支起风帆
试图探寻更广阔的
海洋的远航
那些潜入海中
探究深浅
更无畏的壮举
还有描画出海的面貌
录制下海的呼吸
记录下海的潮汛
诸多奇思妙想
——我全都赞美
毕竟被抛入现象之海
属于人的宿命
不安于宿命
而做点什么
就尽了人的责任

只是别再轻慢现象
误解现象
请记住——
真、善、美
也都只是当下的显现

2015 年 3 月 15 日

QQ20251126-183229.png

作者简介
张弘,1945年生,浙江桐乡人。
原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博导,校繁荣学术委员会委员,东方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文革期间从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赴长白山林区;“文革”结束后,考入东北师大读研,师从杨公骥先生,研读先秦文学。毕业后任教辽宁师大,1994年回母校任教。
自1980年代后期,研究方向转向美学、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出版美学专著《存在美学的构筑》(2010)、《西方存在美学问题研究》(2005)、《美之魅——20世纪前的西方艺术和审美沉思》(2004),比较文学专著《中国文学在英国》(1992)、《吴——理想的使者》(2005)、《黑塞与东西方文化的整合》(2010)、《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2004)和其他著作及译著多种,并在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论文选入《临界的对垒》(2000)和《时间性的救赎》(2013)两书。现旅居澳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弘丨哲思的交响(2)》 发布于2025-11-2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