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词不管是古代的,还是今人的,抑或谈古今的,都要概念清楚:
1.旧体诗是指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以降、民国以来,近百年中写的格律体诗,被谓之曰旧体诗,以区别于黄遵宪以前古代人写的古典诗词。
2.古典诗词是指古代人写的格律体诗、古体诗、古风、骚体诗、四言诗等。
但是格律体诗是古典诗词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谈古典诗词往往指格律体诗。
例如墨西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帕斯说:“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奇葩;是留给人类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个极高的评价含有的主要意义,视频中那位谈诗的诗人可能不太清楚:格律体诗为主体的古典诗词,通过平仄音律、押韵、对仗等形式汇聚出带有旋律的音乐性声调,这种音乐性声调伴随着诗句字义弥漫出一种含有声乐美感的情调。唯其这种含有声乐美感的情调,才是古典诗词成为人类文学中无与伦比的东方艺术瑰宝之根本原因,因此古典诗词蕴含的音乐性声调体现了“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特性。所以诗学界认为:格律体才是体现诗的原旨要义的最佳形式。
诗的原旨要义也就是诗的特性。这个特性被现代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朱光潜在《诗论》中做过详细的考证与论述——既揭示了古典诗词涵有的声乐美感具有普世价值的审美意义;又解答了诗的本源问题:诗在远古时期是词、乐、舞“三位一体”。后来“三位一体”中的词分离出来成了诗,便保持原来的音乐性声调这个特点,这是诗话家常说的“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特征”之来源。所以《诗经》问世千百年,历代文人一直探索写诗如何表现诗的特性,表现诗特性的形式是什么。
最终,在南北朝时期,文人根据新发明的汉语四声,发现了平仄音律是体现诗的特性之最佳形式。从而圆满了《诗经》以降历代文人探索未果的心愿。
对上述问题若想深入了解,读者可以看朱光潜的《诗论》,进一步了解“三位一体”的来龙去脉。这里不赘。
3.新诗是指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白话诗,也叫白话文断句。所以有人说,小学生也会写白话文断句诗。
笔者虽然高度评价古典诗词,积极提倡格律体诗,却并非完全否定新诗。新诗毕竟是百年中国文学中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存在。举例如下:
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卞之琳:“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舒婷:“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
摘要的这些新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闪烁着思想的光泽中勃发着感人的精神力量。
但新诗无法体现“诗之所以为诗”的特性。这是新诗百年探索中的“未竟事业”。
实际上汉语写诗,到目前为止,只有格律体是汉语写诗的最佳形式。在可见的将来,汉语世界不大可能出现比格律体更好的新形式。
但是今日的旧体诗人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创作格律体诗中运用的平仄音律,都是沿用隋唐时期的平仄音律照着葫芦画瓢,这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
旧体诗人有所不知,这个平仄音律在现代汉语出现后,已经不适用,无法在诗句中出现抑扬顿挫的声音,难以营造出具有声乐美感的声调。所谓营造诗词的音乐性情调也就成了不可能。
究其原因,古汉语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不一样。科学家还原古汉语四声的说话,今人听了不堪入耳!所以叶嘉莹先生生前的吟诵录音也很难听。
这个问题有待于语言专家、诗话家根据现代汉语四声,探索新的平仄音律。
以上所述不同时期诗的概念,都是诗学界“约定俗成”的共识。所推崇的“格律体是汉语写诗的最佳形式”,都是文学界的基础知识。本文不过是围绕格律体诗普及点有关基础知识罢了。
至于视频中那位谈诗的诗人提出“以情感立诗”,属于故作惊人之语中的弄巧成拙了。自古以来所有的诗都是表达诗人情感的,除了“老干体”外,真正的诗难道还有无情感的吗?
问题是,视频中那位诗人有所不知: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能入诗。情感是有档次的,低俗的情感写成诗也没有什么价值。诗都是审美意义上的作品,诗人抒发的情感应该含有美好的价值与高尚的意义。
古典诗词虽然浩如烟海,却有一条情感主线贯穿“烟海”,这条情感主线就是诗人抒发的家国情怀。唯家国情怀在诗人的抒发中,才营造了古典诗词千古不朽的主旋律。
时下中国的“弘扬”虽然乏善可陈,却在“歪打正着”中迎来了古典诗词的伟大复兴!从而出现了很多旧体诗人、旧体诗社遍及全国各地。创作的旧体诗每年以百万首的数量风靡大江南北,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在我看来,避开“应接不暇”也好!因为上百万首旧体诗中竟没有多少让人满意的作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视频中那位诗人说的情感问题。
遗憾的是,那位诗人并未谈到围绕情感问题的关键。其实他也谈不出“关键问题”是什么,看看他写的那些诗中的情感就知道,他难以深谙古典诗词的主旋律的伟大意义。因为从他的诗中读不出高尚的、美好的情感来。
说句旧体诗应该比较现实的话:今日旧体诗人不仅难以望古典诗词主旋律之项背,今日旧体诗人的情感质量,离现代人创作的《双照楼诗词稿》中涵有的那些丰富感人的情感还远着呢!
先不说《双照楼诗词稿》中熠熠生辉的艺术特色是一道耐看不尽的风景线。今日成千上万的旧体诗哪有《双照楼诗词稿》中展现的苍凉、悲怆、忧郁、博大的精神世界?
至于这部诗词稿涵有的家国情怀中勃发的忧国忧民的忧伤与避免生灵涂炭的决心涵有的精神力量,都反映出今日旧体诗人难以具备的修养、教养、涵养。
所以写诗不是旧体诗人看重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视频中那位诗人说的情感问题。至于王国维推崇写诗必备的“赤子之心”,并非创作出好诗的唯一“奥秘”。徜徉在古典诗词海洋里久了,就会发现:优秀的诗人与卓越的文学家艺术家有着共同的素质。这些素质修养体现出作者的思想见识、精神境界、心理襟怀、眼光视野、情感档次,都是非同寻常的!
非同寻常的素质修养不是来源于泛道德主义的教化,而是读书中才能出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熏陶与陶冶。
今日旧体诗人大都不是读书人,所谓潜移默化、熏陶与陶冶,都已不复存在。正因如此,现在的旧体诗人不写老干体,还能写什么呢?
舟笠翁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