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诗人三叶帮我买了几本书,他在文化市场有个书摊,熟悉旧书行情。
我很快收到了长篇小说《最后的手稿》,还有雷蒙德卡佛的中短篇,以及匈牙利作家的《天鹅绒监狱》等等,撕开包装,我有些急不可耐爱不释手,读起来颇有废寝忘食的意思。
长篇小说《最后的手稿》,美国作家写社会主义苏联的,17万字,薄薄的一本,读来竟念兹在兹,有些感同身受,或者说,触目惊心。
《最后的手稿》说的是斯大林时期,中学老师帕维尔私藏作家手稿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帕维尔逃过劫难,在莫斯科档案部门当临时工,三天两头推着车子去焚烧室,一批一批的名人档案灰飞烟灭,场面颇似我们的“文革”。
这天帕维尔突然接触到了苏联著名作家巴别尔的档案材料,巴别尔的代表作《骑兵军》影响很大,中学教师帕维尔特别崇拜巴别尔,在学校里也分析讲授过巴别尔的小说。
帕维尔发现巴别尔的材料里有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手稿字迹工整,作品一如既往的才气横溢。帕维尔想到它们会倒进焚化炉,于心不忍,偷偷把巴别尔的手稿藏了起来。
从此帕维尔战战兢兢提心吊胆,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告发他,妻子死了,母亲病重,帕维尔面如枯槁如履薄冰。珍贵的手稿与帕维尔命悬一线。
想不到狱中的巴别尔孤注一掷,竟然给中央领导写了信,提出要在监狱里整理自己的作品手稿,档案部门闻风而动,帕维尔的领导举着巴别尔信的复印件,气哼哼地说:这个小文人,想给我们难堪,想得美!
我好像看到了帕维尔的领导,这个苏联的基层官吏,《最后的手稿》写道,领导恶狠狠地拍打着枪套,一封信能挡住子弹吗?
帕维尔强作镇静,差点尿了裤子。
我记住了这句话“一封信能挡住子弹吗”,刽子手也有诗意,歪打正着,多么形象艺术的表达。
帕维尔的忘年交塞米永,是帕维尔父亲的战友,一个大学教授,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塞米永亲眼看见帕维尔的父亲阵亡,他也在战场上成了残废,战后继续回大学教书,想不到他的一些批评言论,被大学里的学生告发,大学党委女书记早就看不惯塞米永,借此把卫国功臣塞米永开除党籍。
小说里这样写道,塞米永和帕维尔在河边散步,他们两人都知道,下一步是塞米永被开除公职,入狱,失踪或死亡。
凶讯不断,帕维尔的好友,也是帕维尔母亲的照顾者维克多,跑来求助帕维尔,维克多的老板因为没在斯大林生日那天工程竣工,被契卡带走了。维克多面无血色抖抖索索,不知道会不会受株连。
帕维尔告诉维克多:“那些逮捕你老板的人,他们不在乎他是不是无辜的,只要马克西姆·安德烈维奇招供,他们就可以结案了。他们会指控他破坏工程项目,或者从事间谍活动,或者说他是反革命、托洛茨基分子。无论他们想出什么罪名,他都会认罪的。”
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明白,但还抱着一丝侥幸和希望。帕维尔也不敢多说,战战兢兢,人人自危。
确实是人人自危,书里写到莫斯科居民心惊胆战,只要有敲门声,屋里的人就做好了一去不返的准备。这样的事儿天天都在发生。惊弓之鸟。
帕维尔半夜与女人做爱,女人随意提到了地下室,帕维尔打了一个寒战,他在地下室的墙缝里藏了巴别尔的手稿,如有丝毫泄露,他将粉身碎骨。
帕维尔度日如年。
“帕维尔可以想象,多年后的某一天,他推着金属推车从焚化室回来,发现一个箱子都不剩了:没有故事,没有小说或者剧本,没有诗歌了。只有空空的架子。历史的终结。”
你看到这里,不发抖吗?确实身临其境。可怕的苏联,可怕的斯大林。
《最后的手稿》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吃惊的是作者霍兰的素描功力,那些可视可感可嗅可触摸的场面,大量活色生香的细节,作家以丰富的想象力,在纸面上创造了颇具感染力的画面。
从那些令人信服的细节里,作者诱发读者的共鸣和补充再造,书页里渗出的气氛,与主人翁帕维尔相近的感受,就那样慢慢涌来,难以自拔。
作家仿佛一个亲历者,所见所闻信手拈来,路旁的书报亭摆放着简装本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积雪融化泥泞的小路,站台大厅的不锈钢架子,穿着毡靴的搬运工,翻到的行李车……历历在目,如临其境。
这种布景能力除了禀质天赋,更重要的是训练积累。作家以文字词汇作工具,制造他心目中的环境和场景,如画家的线条与颜色。
记得女儿初中时在美术学校青岛六中,我翻看她外出写生的一些本子,黑白素描,水彩画油画,我们还议论了积累素材与创作的关系,画家与作家都在创造场面,实与虚、多与少、真与假,画家对素描的写实抓形以及光影,水彩画油画记录的原生色彩……我还谈到了作家的无中生有,尽管是虚构,一定会与你积累的材料有关。
几年前报社和作协组织小作家去皖南徽州,让我担任孩子们的写作指导老师,给他们改采风作文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习惯叙述,包括那些高中生,讲他们如何的感动和感受,缺乏扎实细腻的描写,可以说空话套话多,硬货干货少。其实叙述与描写本来就是水乳交融难以分割的,简单问题,却要复杂的说,看来我们的基本功练习,应该从小抓起。我的写作水平一直上不去,恐怕就与缺乏严格的技术训练有关。
《最后的手稿》里大量的环境描写,离不开作家的观察和考证,我想,美国作家霍兰的“速写本”里,一定蓄满了苏联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场面和气息。
当然,描写功力深厚的作家很多,也许霍兰微不足道,我震撼的,是书里沉重压抑的氛围,与作家的技术再现相辅相成。
小说结束的时候巴别尔还在监狱,帕维尔偷偷探视过他。真实世界里的风流才子巴别尔,1939年入狱,第二年即遭枪决。巴别尔享年46岁。
原载 杜帝语丝
2025.6.29
杜帝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杜帝丨小说《最后的手稿》读后》 发布于2025-7-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