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展现场,遇到多位岛城摄影大咖,老朋友居多,任锡海、张开明、吴正中、王群、路小军、季庆生、郎云鹏、潘军……等。
本次摄影展的策展人之一顾旭中,是我的老战友,原坦克八师的新闻干事,后来调到青岛警备区宣传处继续专职新闻摄影。他退休后与一帮志同道合的老战友参加了青岛老战士摄影学会,这次李维林的摄影展,就是他们学会里飞鲨航拍大队推出的。
一帮老兵们钦佩李维林兢兢业业、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军人本色,有人写序有人作跋,首尾呼应。还有场地布展,组织开幕式,战友们不辞辛苦。从2024年12月15号开展,在2025年1月30号闭幕前,飞鲨大队每天都有轮流值班的人员,迎来送往,兼做讲解。
在展厅里,我和李维林老师聊了几句,问起他骑自行车长途旅行的事儿。
在这之前,顾旭中大校跟我介绍过李维林,提到他在大窑沟长大,父亲过世早,母亲拉扯几个孩子相当不易,作为兄长的李维林很早就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后来李维林在东海舰队当兵,退役后在工厂当工人,遭遇下岗,闯荡再就业,再后来骑自行车游历大江南北……我对李维林十多年“在路上”有些好奇,只身在外,天苍地茫,甘苦自知。我问他,李大哥,你没遇到劫匪?骗子?或者难忘的好心人?扎破轮胎遇到过吧?
李维林说有想抢劫的,但他们看到我身材魁梧,没敢下手。咱从小踢足球的,大腿粗壮,能镇住一般的蟊贼。
好人一路平安,我说。
我一路上遇到的好人真不少,让人感动啊,李维林说,社会上有人说东北人不咋地,可我在东北骑行,真碰着些好人,在黑龙江问路,饭店老板能开车带着我,在前面慢慢开,直到把我带到大路口。晚上投奔客栈,老板一听我口音是山东的,一百的房间费只收我三十,说山东老乡来了,让厨房炒两个菜,喝一壶……
我说,哪个地方都有好人也有坏人。
李维林憨厚地摆摆手,说,可是我遇到的好人多,在云南的时候,我孤零零在山路上骑着自行车,有一辆汽车跟着我,让我停下,我歪头说不能停,我一气要骑20公里,到前面的标志牌再说。
到了停下的地方,汽车上的人问我骑着自行车要去哪,这里荒无人烟,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我于是说了骑车走遍中国的计划,云南、西藏是其中一环。
那人听了好像有些感动,说既然如此,他说有个建议,因为他是这个镇的镇长,他想请我到他们镇的村子里,给村民们讲一讲我骑行的故事,这也算是他们搞文明建设的一件事儿。
我说非常抱歉,我这人嘴拙,不善言辞,恐怕让你们失望。
镇长说别客气,你只管实实在在地说,你骑行这件事本身就让人尊敬,我们的居民外出的少,你顺便给我们讲讲一路的所见所闻,我们也好开阔一下眼界。
我说好吧,一个人骑行,确实要忍受孤独,克服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我就和乡亲们拉拉呱。
镇长和我约定在前面必经之路的村庄见面。
我两个多小时赶到,镇长和村民在路口迎接我,把我领到了村中间的广场上,想不到他们已经布置好了会场,那个掌声啊,我感觉跟欢迎英雄人物似的。
展厅里观众走动,我把李维林拉到了安静的角落,继续追问“单骑走中国”的细节、故事。
李维林说,还有一次,也是在云南,我在穿过一个村庄时,发现自己闯进了“百家宴”或者叫“流水席”,沿街一排排的长桌子,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佳肴,热热闹闹正要开席。
村长拉着我就往桌上坐,说他们正在过一个民族节,你远来是客,一定要坐上席。席间不断有村民过来敬酒,有的还在我们桌前唱歌跳舞,我心里一直热乎乎的。临走时我提出要付钱,他们说什么也不要,还有村民往我的自行车上放水果……
李维林眼眶湿了,有些动容。
我说,听顾旭中老战友介绍你,出门长途骑行,你带着四条车轮胎,为什么?
李维林答,轮胎被扎很常见,浙江一带工厂多,碎铁伤人。有的地方碎玻璃多,醉汉在路上摔酒瓶子,如果轮胎压上了,修是来不及的,只能换,多带几条,有备无患。
今天顾旭中大校给我发来一篇李维林的“骑行日记”,我随手摘录几段,可加深对李维林一路骑行的了解。
2012年5月29日9时55分,第二次休息,地点:黑龙江榆林镇,国道G202 500公里处。
我骑着自行车用强有力的双腿,平均以每3分钟1公里的速度,用车轮子丈量着漫长公路上每一个一公里的里程碑,奔向前方无尽头的大地。
我每天都要骑行8小时,跑150公里左右,最多的一天:用9小时40分从沈阳到四平,骑行198.3公里,我表扬自己好棒!
千辛万苦,心甘情愿。无论风雨,不怕孤独,一个人骑行这件疯狂之事,在2012年春天64周岁时,我做到了!
时间:2012年6月14日,13时15分,第五次休息。地点:省道S209 320公里处,兴华乡。
这张照片是路途休息时,遇到的黑龙江鹤岗骑友李厚义帮忙拍摄的。
我们刚分手,天色突变,黑云密布,电闪雷鸣。一眨眼功夫瓢泼大雨就下来了。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将路面拍打成一条银龙。
闪电在头顶,路已看不清,我只好躲进一处大兴安岭护林废弃的小木房里。破房子里有东北特有的“火墙”和成群结队乱飞的牛虻,牛虻咬的我脸上、腿上一片疙瘩,我又被暴雨困在破木屋里,只能咬牙忍受。
时间:2012年6月16日,9时40分,第三次休息。地点:省道S209,第295公里处,瓦拉干。
沿途没有村庄,一路上见不到车辆和路人,天地间只有我自己在骑行着。除了前行带起的风,万籁俱寂,世界非常安静。
森林,蓝天,白云,一条直通天际的路。
我在大兴安岭上独自骑行,荒野中,我见到了别人难以见到的风景,感受到旁人不能感受到的心境,你的品行也在不自觉中得到了升华,我觉得这是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时间:2012年6月14日17时30分,地点:省道S209 338公里处。
白银纳乡,鄂伦春族。“白银纳”,鄂伦春族语的意思是:美丽,富饶的地方。
白银纳乡的鄂伦春族约有1000人,也是中国唯一允许持枪在森林中狩猎的少数民族。
照片从左起:副乡长的侄女,维林本人,孟副乡长,作家“老山羊”。背景为孟副乡长侄女家的农家院。
时间:2012年6月21日8时30分,地点:黑龙江漠河县北极村。
终于独自全程骑行来到向往已久的“神州北极”,并与我日夜相伴2589公里的自行车在此合影留个念,多么兴奋,多么自豪!
用一辆自行车从青岛骑到中俄边境的北极村,期间从大连途经沈阳,长春,哈尔滨,五大连池,孙吴,黑河,三卡呼玛,白银纳,塔河,盘古镇……骑行40天,风风雨雨,历经艰辛。
一件三年前开始筹划准备的事儿,今天终于完成,感慨万千啊。
能动则动,能走则走。有始有终,挑战自我,莫让生命留下遗憾!
看完李维林的骑行日记,我眼前浮现出一个硬汉的形象,海明威和李维林,他们是不是挺像?
对李维林摄影作品的分析评判,以及他的为人做事,我这里取个巧,节选两位摄影专家的文字,网友可更好地欣赏李维林的佳作。
第一篇是翟慧格老师写的——
但凡看过维林先生摄影作品的人,都会以为他是一位资深风光摄影师,其实不然。他曾经是一位足球队员,小时候爱踢足球,参军后还入选东海舰队足球队。复员地方工厂工作后,经常和工友同学们一起踢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喜欢上了骑行。因为在他心目中,人生就是一次未知的旅行。
自行车运动,既能强身健体,又不需要专门场地;既绿色且经济,还能助人远行,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2002年7月,李维林偶然得知并参加了中韩车友会组织的”青岛—上海—北京骑行环游”活动,从此他萌生了“骑车遨游,走遍神州”的梦想。
十多年间,他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从北国雪域到南疆绿洲,累计骑行近10万公里。骑行期间他迷上了摄影,每次外出,行囊中都少不了照相机和三脚架。如今的他已是青岛老战士摄影学会会员,并被飞鲨航拍大队吸收为队员。
作为退役军人和退休工人,李维林与世无争,不同任何人叫板,只和自己过不去,堪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模范!作为骑手,他是当代青岛的徐霞客,用双脚和镜头丈量过大江南北,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第二篇是查春明(新华社高级主任记者)写的——
李维林先生的摄影作品,大都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创作题材,画面宽阔壮美,大气磅礴,取景构图独特,形成了自己的摄影风格。
照片影调丰富多彩,既饱满厚重又不觉沉闷,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令人心旷神怡,直呼过瘾。
李维林先生拍照片与众不同,他有自己的思维理念和拍摄风格。只要是他看好的题材,就一定要下功夫拍好,不管付出多大努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通常一个场景要坚持拍摄三、四个月,甚至更长,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他坚持拍摄了三年,直到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为止。
在崂顶上拍雪景,70多岁的他背着2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扛着三脚架,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爬四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达巨峰顶。
崂顶山路陡峭,积雪路滑,既拼体力更拼毅力,就是年轻人也很难做到。李维林凌晨拍日出,白天拍云海,晚上拍北斗星轨。
在崂顶过夜最难熬,没有躲避风雪的地方,冰冷凛冽的过山风夹杂着雪花,将身上的衣服吹透,寒风刺骨。就是在这种极寒的环境下,诞生了《东海晨辉》《五峰晨曦》《崂山圣景》《云雾仙境》等一大批优秀的摄影作品……
好了,贴出我昨天在现场拍的几张照片,还有李维林老师几幅展览的作品。
上午去如是书店时经过大鮑岛,非常冷清
李维林(中)和杜宏奇、路小军交谈
左起:李维林、顾旭中、吴中正
左起:潘军,王群
左起:张开明,任锡海,顾旭中
李维林部分作品,青岛老战士摄影学会提供
李维林摄影作品展,本月15号结束,欢迎前往中山路117号“如是书店”参观。
原载 杜帝语丝
2025.1.8 青岛
杜帝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