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母亲,她为在印度支那购买的耕地免受潮水之害修筑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而一切辛苦全部枉费,堤坝被冲毁,殖民地并不是家园。
提起杜拉斯,我们立即就会想起她的小说《情人》。《情人》是杜拉斯心爱之轨迹,也是人生回忆之震颤的灵动;而更是一种深藏于一生爱恋诺言的遗憾,挥洒和重温的留恋。“比起你年轻时的容颜,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样貌”——这是无数读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记载她与一个中国北方男人之间的萍水相逢,那样的邂逅并不能确定为爱情,但被杜拉斯当作恋情来进行叙述。错觉有时候也是美丽的,而且比真实更为美丽。杜拉斯正是成功地运用了错觉,在那个平常的邂逅中,加入了美丽的幻想,因此便呈现出波光潋滟来。
杜拉斯是以《抵抗太平洋的堤坝》而成名。这部作品是其早期代表作,具有文献又是小说双重价值。在技巧风格上依然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可她的文字有一种诡秘的魔力,一幕幕悲伤图景经她寥寥几笔即成咏叹,掩卷而后思绪万千。
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苏珊对物欲的渴求,言之凿凿,坦白令人心惊肉跳。杜拉斯用充满尊严的文字,掩盖了自己毫不检点而有失尊严的私生活。这本书讲述了“母亲”随着丈夫满怀希望来到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丈夫突然亡故,她含辛茹苦带着一对子女生活,为了将来着想,她用所有积蓄向土地管理局买了一块租借地,不曾想她换来的年年都被海潮淹没的盐碱地。她煞费苦心修筑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而潮汐一夜之间便毁了她所有的努力。
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完成了《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它常常被人拿来与杜拉斯1984年出版的名作《情人》相提并论,因为两部作品都带有自传色彩,背景也都设置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
如果把让-雅克·阿诺的电影《情人》和潘礼德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作比较,后者仿佛是前者的前奏。《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这部片子色调非常的古典,自始至终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情调,杜拉斯的原著字里行间充盈着东南亚炎热潮湿的气息,在潘礼德的电影画面上并没有流失,电影中充满了暧昧的情欲和尖锐的种族冲突,但这两点在导演精妙的处理下能保持一种平衡。
因为导演潘礼德本身是柬埔寨人,原著的实际发生地也是在柬埔寨,1980年导演转来到法国,1985年进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潘礼德有着东西方双重背景,阐释杜拉斯的小说有着相当的优势。导演潘礼德对于母国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了悟,他最初要从事纪录片的拍摄,拍摄内容涉及红色高棉的恐怖时代。以后的拍摄的剧情片也离不开探讨柬埔寨悲剧命运这个主题。他代表性的作品有电影《谷农》《战后的一夜》、纪录片《S21-红色高棉杀人机器》《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女儿的回忆录》《残缺影像》《辐射》等。
在影片“母亲”这个角色戏份最重,她一方面怂恿女儿苏珊与诺先生交往,一方面示意她严守底线。当她发现女儿收了诺先生的戒指,不断质问她是否失身。这是她内心物质欲望与道德标准对立的反应。她希望家庭的困境有所扭转,可她同时还心疼女儿。
在《钢琴教师》里伊莎贝尔·于佩尔凭借一种相当冷静、不动声色的演法,把一个饱受性压抑的中年女教师演到让人震撼的地步,在这部片中她也极好地诠释了母亲这一复杂而具有人性深度的角色。透过导演所给的特写镜头仔细观瞻她的脸部:在一张波澜不惊的面孔上细细寻觅一瞬即逝的表情波动,眼角隐匿的泪,嘴角藏着的浅笑,鼻翼轻微搐动下掩去的忧伤。
在杜拉斯的作品中,《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最为体现她反殖民倾向的一部。电影主线分明,去掉许多枝蔓,原著中“母亲”到城中兜售钻石、苏珊与阿戈斯蒂的情事纠缠等诸多片段被过滤掉,主要突出“母亲”面对盐碱地“西西弗斯”式的抗争以及女儿苏珊与诺先生不道德的交往,还有土地管理人员与当地人的冲突。对这部作品的改编中,影片始终保持一种开合自如的态势,情节缓缓推动,面对冲突场面也采取客观冷静的视角,仿佛旨在追溯历史,将评判权全部交给观众。
作者简介:任知,70后诗人,作家、日本文化学者。南开大学毕业,现居天津写作。主编独立诗刊《个》,著有诗集《孤屿心》、日本随笔集《完全治愈系》《东瀛文人风谭》等。
2023.3.6 天津
任知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