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 世说文丛

张勇丨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1.jpg

1992年出版的第4期《联邦德国研究》杂志,刊登拙文《卫礼贤》。开头提及: 
卫礼贤原名理查德·威廉(Richard Wilhelm),是被德国人称之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的著名大汉学家。
 
2.jpg

记得当年整理这篇人物介绍时,参考了199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七版“文化交流”栏目刊登的《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一文。作者杨武能,曾任四川外语学院副院长,是资深的德语翻译家、国内研究歌德的著名学者。 
文章介绍,“在德国,人们送给他一个意味深长的雅号,称他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由此可见,文章题目直接引用这个称谓,是对卫礼贤做出的最直接的解释和最有意义的评价。
 
3.jpg

1990年的时段,是改革开放经历十年的快速发展后,遭遇特殊事件以及不得不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时期。这天报纸的头版,加之整个二版版面和小块的三版内容,发表的是中宣部部长王忍之的文章《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七版的“国际专页”,除《卫礼贤》是核心篇目外,还介绍了伦敦的剧场、意大利的球场、北约的女兵以及自然灾害的话题。当西方国家在孤立和制裁中国时,我们依旧需要以宽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积极的姿态,去发现、观察、认识,并且要最终融入这个世界。

4.jpg

实际上,卫礼贤是作为德国汉学家、“中学西播”的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卫礼贤与礼贤书院,作者只字未提。 
从卫礼贤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怀有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到“他不顾自己同胞的误解和个人的安危,从疯狂报复和滥施烧杀的德军的炮口下拯救了一座和平村庄的居民”,从“初到青岛时汉语可谓一字不识”到“他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位中国文化迷,变成了孔老夫子的忠实信奉者”,从翻译出版中国的典籍图书到卫礼贤亲自在德国设立中国学院的研究机构,他“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弘扬中华文明,为促进中德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中西文化交流,付出了最后的心血和精力”。
这就是卫礼贤的功绩。作者并没有强调他在青岛创办教育的成就,不仅在于文章的重点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更重要的是作为短暂的、不足二十年的礼贤书院的存在,到1919年即告一历史段落。从卫礼贤到刘铨法的过渡,也是学校本身发生质变的发展过程。

5.jpg

《人民日报》文章的结尾一小段指出,“对于卫礼贤这位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对于这位弘扬中华文化的功臣,对于这位‘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中国人民自然也是永远缅怀他的。”  
这是一国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今天再读卫礼贤,我们应当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积极发现的态度、探索求真的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如何评价这位“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就是找到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在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大的启示。
2025.9.11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发布于2025-9-1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