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他问我:“龙榆生为什么没有指出唐宋名家的平仄韵律在今天吟诵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他看过了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
还有一次W老师说那套“名家精注精评本”中的点评都很精彩!说明他看过凤凰出版集团编选的十几个古代著名诗人的诗词汇编,这套书可能超过千元。
W老师很赞同我对周汝昌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批评。使我颇有所见略同的快感!他多次听过我的讲座,他说:“您讲课时,总是有着顾随大师那种引人入胜的风度”。人都喜欢听赞扬的话。我是俗人,趁兴就其谈到的古典诗词问题及课堂教学一并作了认真的回复:
你批评读书界盲目崇拜名人的陋习,我深以为然。周汝昌是民国时期成名的专家。不过他的学术思想一般,鲜有突出的创建。
你不喜欢周汝昌那些考据性地讲古典诗词,流入空洞、枯燥的说法。我也有同感:仅对书斋角落里的“孔乙己”来说有价值,对社会上弘扬古典诗词并无积极意义。
周汝昌似乎忽视了古典诗词研究,应该首先指向审美意义上的创作与欣赏。例如这首诗营造的情调怎样?意境怎样?诗意、诗味、诗风怎样?有无弦外之音?可能引发读者的精神震撼与情感共鸣是什么?周汝昌谈古典诗词避开这些审美意义上的重要方面,失去了谈古典诗词的根本意义。
周汝昌虽然名气很大。他研究古典诗词的水平,不及四川大学的缪钺与南开大学归国学者叶嘉莹。缪钺与叶嘉莹合作的《灵谿辞说》鲜有周汝昌文章中的那些枯燥的说法。《灵谿词说》值得看看。
叶嘉莹荣任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后,声名鹊起,名扬天下。但是叶嘉莹虽然被誉为当代古典诗词大师;实际上她讲古典诗词并未超越她老师顾随的水平。
我家有几部叶嘉莹讲古典诗词的书,看了总感觉流于浅淡,深度不够。或者说叶嘉莹极少讲出“弦外之音”来——这是古典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也是中国古典诗词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艺术瑰宝”的根本原因之一。
近百年来研究古典诗词的专家不少,能讲出“弦外之音”的学者不多。例如当代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袁行霈的《好诗不厌百回读》并无新意,多是不说都知道的旧话,属于老生常谈。
叶嘉莹讲李煜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她说:林中的花谢了……
其实这里的“林花”不能解释成“林中的花”。花都是向阳开的,林中花见不到太阳,怎么能开花?
其实“林花谢了春红”中的林,是林林总总之意,是多的意思。展开讲应该是:漫山遍野的花都谢了——只有这样的解释,才能突出春天逝去给诗人带来的无限惆怅。“林中的花谢了”这种平淡的说法,难以衬托出诗人那种忧伤的心情。
你说我的讲座有顾随的风度。这个说法不仅有过誉之嫌,也完全不符合事实。顾随是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的名教授、研究古典诗词的大师,是学术重镇。我乃一文不名的乡野学人,对顾随只有仰之的份,哪敢说有顾随的讲课风度?
再说,我的年龄不可能听过顾随的课。顾随永远离开北京大学时,我才上小学三年级。顾随也没有讲课的视频留传下来。顾随时代不可能有视频技术。
何况顾随讲的是古典文学;我一般的不讲古典诗词。我讲的是通识意义上的中西方文化。内容决定形式,我的讲课表达形式与顾随肯定不一样。
你从叶嘉莹当年听顾随讲课所做的大量笔记(已经出版)总结出:“顾随的课堂教学犹如舞台艺术家的表演。演讲潇洒的顾随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慷慨陈词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述某个现象、某个人物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中挥洒自如。对问题的解说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你的总结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顾随的演讲的场景,十分传神!别人读了误以为你听过顾随的课呢!
不过风度不是学来的。顾随的风度是不可以学的。一个人的风度,是其文化修养、道德教养、精神境界、思想水平、价值观及社会生存地位等诸方面汇成的综合素质之举手投足间的表现。
你多次批评目前的教育工作行政干预太多,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连课堂教学都受到干预!
我一直不赞同有关方面检查教师备课笔记与教学讲义这种教条主义的做法。教师课堂上照着讲义讲学,其实是教学能力不过关的表现。
成功的课堂教学,既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发挥等有关;也与教师的口头语言、手势动作、面部表情、声调、眼神等方面不无关系。课堂教学涉及的所有“关系”,是不可能照着讲义表现出来的,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进入“角色”后的自然表现。常言道:“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教师的备课就是“台下几年功”。备课并非仅仅从课本到教学参考书;备课实质上是备课教师根据要讲的内容,例如:事件、现象、定义、原理、道理、哲理、定理、定律、法则等,调动自身的思想储备、知识储备、精神储备、情感储备,有的放矢地预演讲台上的演说。
四十多年前,我干中学数学教员时,新学年的第一堂数学课,不是讲课本上的,而是做一场《数学是科学的皇后》的演讲——实际上是讲人类科学发展史,突出了数学在科学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例如,万有引力现象不是牛顿发现的,是早于牛顿半个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的。但是开普勒时代没有微积分,他无法计算出万有引力定律来。牛顿接过了开普勒的这个发现,用他自己发明的微积分计算出:“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在连心线上都有相互吸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介质无关”。
讲《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这堂课,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了学生数学与科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数学重要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这堂课使学生敬佩数学教师也培养了师生的感情。我的教学体会是: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太重要了!学生如果不尊重这个教师,是不会认真听课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我做中学教员时,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教师应该成为讲台上的艺术家》。这篇专门谈课堂教学的文章当年在很多学校流传。我所在学校的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特地宣读了这篇文章,希望教师们认真讨论文章关于课堂教学的思想方法。
这篇文章指出:教育界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是由于教师不读书造成知识储备太少,无法针对要讲的内容进行举一反三的发挥。知识贫乏是导致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主要原因。
我退休后经常受邀搞讲座。当地文联主席M老师,听过我的一次讲座后给予了这样的点评:“您能把枯燥的学术问题讲得声情并茂感动听众!不能说空前绝后,在岛城也是绝无仅有了。这样的讲课艺术,我在清华大学上学时也未见过”。说下去就有点王婆卖瓜了,打住。
如果说顾随讲课的水平与风度源于他的学富五车及深厚的文化修养;那么,我的讲座之所以受到听众欢迎,不过是因为我读了一些书,不会照本宣科,不会照着讲义讲课,都是借助潜意识的知识储备、思想储备、情感储备中现场发挥罢了。我搞讲座十多年从未写过讲义。
前几年我曾经公开发表文章《教书匠不读书》,批评现在的教育体制造成教师不读书,或读书极少。所以才有了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所以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所以现在的教学质量很差。
不是教师不愿意读书;而是目前的行政干预教育这种体制,造成教师疲于应付行政干预中的那些与教育毫无用处的各种指标、要求、任务。行政干预教育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太多,教师苦不堪言!如果说教书匠不读书是不务正业;那么目前行政干预教育这种体制,才是不务正业中的不务正业!
舟笠翁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