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街道,不一定两端笔直,有许多是曲线式的。贯通二条干路的横路,有的是半圆式路线,还有自高而下螺旋式的。初到青岛的人们,所以不易辨别方向。
这个“自高而下螺旋式的”场景,立刻让人想到波螺油子。置身于热河路岗亭北侧的路边,顺着石块铺就的小路旋转而下,正好可以印证八十年前的报纸所描述的样子。遗憾的是,今天这里已经找不到波螺油子的原有模样了。
波螺油子所在的胶东路,在八十年代末的地图中可以找到。新世纪的城市建设,让饱含城市肌理和历史印记的波螺油子消失殆尽。
岛城的文史专家学者,对波螺油子做过细致的考察和研究。但至今,波螺油子这个名称的来历,却始终未能彻底澄清。当大鲍岛街区在城市更新的改造中被赋予完全崭新的面孔时,一处以“波螺油子”为字号的美食商家,正在以特殊的方式做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博山路的这家餐饮店的门口,文字的介绍是:
波螺油子是青岛的一条百年老路,始建于1924年,“波螺”就是海螺,青岛的方言,油子是指这条路上铺的马牙石历经了近百年,走的人多了,把路面磨的非常油滑,这条路是一条盘旋形状的道路,形似海螺,路面又非常的油滑,故当地人给这条路起了一个极具青岛味的名字“波螺油子”。
基本轮廓的描述都包括了,虽然标点符号与个别别字大可忽略。然而,以历经百年、走的人多、路面磨光、非常油滑等作为限定,成了所谓“油子”名称的来源。依此推断,油子是经过百年时光得以出现的。言外之意,它的名称只有近年才符合流行的时段。
事实上,至少七十年代,波螺油子的说法就已口口相传。这符合几十年的磨砺,石头表面呈现光滑的特质,也就是与“油子”有了关联。关键问题是,准确的说法和来源的依据,应当经过有关部门的审视后,再公之于众。如同现在城市更新阶段性成果所展示的,几乎所有的老建筑都已彻底翻新、旧貌亦变作新颜。
店家在视觉形象识别方面,称得上是下了一番功夫。既有独特的字体,再有相关的Logo,还以并不起眼的since1924表达波螺油子的起始年代。虽然它又可理解是这家字号,也是从1924年开始的。
2025.6.8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