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翻《山海经》颇有益处。
《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为烛龙。”
“正乘”,郭璞注:“未闻。”
清代郝懿行先生在《山海经笺注》说“正乘”应读为“正眹”。“眹”,瞳仁。“正”,直的意思。我对照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日头,认定“正眹”该释为:“直直向前的瞳仁”。
郭璞、郝懿行他们都没有看到三星堆出土的、生有虾蟹眼睛的“日头”,所以郭璞老老实实地说他不懂(未闻),可是郝懿行先生,却能揣摩出“正乘”是“直直向前的瞳仁”。
“直直向前的瞳仁”是商代独有的太阳神眼睛形状造型之发明。自石家河文化开始,我们的先人就认定太阳神的相貌好像今天儿童画中的“太阳公公”,仅是一张似人的脸蛋而已。因为传说太阳是凤鸟崇拜的女娲,和龙图腾崇拜的伏羲所生,所以它长得有凤鸟和龙的图腾神特征——龙的眼睛也就是虾蟹的眼睛,其形状是“直直向前的瞳仁”(眼睛在柱状的眼睛顶端。图1)。凤的特征是能飞行之翅膀,所以三星堆的“日头”的相貌是伏羲之龙图腾的眼睛,耳朵是女娲凤鸟图腾的翅膀。
显然石家河文化还没有大胆地把虾蟹的眼睛,异质同构在龙的眼睛上,它们仅仅是一个球的形状(图2)。龙眼睛和虾蟹眼睛异质同构,是到了二里头文化时代的事。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似乎“爵”应读作“雀”——即凤鸟),就是模拟三足太阳鸟的外形,而“爵”的流口上的两根柱(名“衡”),就是龙的虾蟹之眼睛(图3)。
《大荒北经》记载“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为烛龙。”看官,这个叫“烛龙”的东西不仅就是三星堆“旬神”脸庞模样的翻版(“旬神”,每一旬十天之头一天值日的日头。图4),而且还生了伏羲女娲的蛇躯。这不是另一个伏羲或女娲吗?是的,这位太阳神可能是因纽特人地区的太阳,也是伏羲女娲的正宗后代。正因为它不在十日系统当中,所以《大荒北经》称它叫“烛龙”(传郑玄撰《易乾凿度》也有太阳一名“烛龙”一说),这“烛龙”就是“祝融”的另一种读音,也是伏羲女娲号“重黎”的另一种读音,显然它是太阳家族的伟大的一员。虽然它不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太阳系统之内,但它却是“祝融”之太阳家族之一员。我在以前的拙文里已经说过,大自然一切关乎自然现象的名称都被“祝融”之太阳家族的人员承包了。估计有迁徙到因纽特人住区的商民族,他们心中的太阳,就是“是烛九阴,是为烛龙”太阳吧?我在这里不揣冒昧,特别指出今天研究者所忽略的商代之特殊神灵封赐现象,还望重视。
请注意我的这一发现。
B
读东汉时代的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有感于:“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此赋令人醒目的是:“人皇九首”。
“人皇”指的是高辛氏,即伏羲氏(又号帝俊、帝喾等)。忘记了哪个注释家说的,这个高辛是指商纣王。商纣王也叫高辛,因为商王族以太阳的名字命名,太阳的名字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大概自伏羲之后,每十个太阳名字轮换到头再一次轮换。被周武王消灭的商纣王即伏羲女娲的后代,是上十个太阳名字新一代轮换的重名。商王族的图腾是可以继承的,商祖伏羲、高辛的龙图腾既然是“人皇九首”,那么他的后人皆可以继承这伏羲的“九首”龙图腾。
商王族的龙图腾,其正规的模式是——九首龙(图5)。
以商王族九首龙图腾起始时上推,九头鸟图腾至少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了,九首龙图腾几乎和它共生。今称赞湖北人聪明智慧为“九头鸟”显然就是赞美楚民族出自遥远的伏羲女娲,是地地道道伏羲女娲的伟大子孙。因为伏羲是九首龙,女娲势必就是九头鸟(凤)。 按此逻辑上溯到夏朝以前,中华民族的共工氏就一定是伏羲女娲的子孙,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羲炎民族集团的根据势力。
《山海经》中称共工是祝融之子,炎帝后裔。“祝融”亦即重黎氏,也就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族号。可以说祝融氏的龙、凤崇拜之正规的样子是九首龙蛇、九头凤。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山。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在昆仑之北。”请注意:共工,即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后裔,“相繇”,是“大禹治水”时代共工民族集团的领导人。他“九首蛇身”,就是说他的图腾乃“九首龙”。大禹治水时代,阻碍他手脚的家伙就是崇拜“九首蛇身”图腾的共工氏。所以他才杀他,建立了夏朝。
请注意,我提醒一下: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正宗的相貌是九头龙。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