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弗洛伊德其人
精神分析理论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和心理哲学的一个流派,也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
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学史上和人类思想史上影响巨大。
著名的心理学史专家波林曾写道:“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高觉敷译,1981,814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弗洛伊德条目中写道:“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运用。”“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完整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三个层次:“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和理论,又是一种潜意识心理学体系。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西方心理学史》,车文博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52页)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已被后人修正、发展。从新精神分析学派到当前的后精神分析学派,可以说是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但一般认为,这些学派都是在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后加以创造发展而成,因此,对于任何一位想学习动力学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人,想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流派的精神分析的人,以及想学习作为一种思潮的精神分析的人,学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仍是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弗洛伊德著作的阅读
弗洛伊德一生著作等身。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学习精神分析理论,都离不开阅读他的著作。目前,他的主要著作都已译成中文出版,国内多家出版社出版过弗洛伊德著作的单行本,最全的合集是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弗洛伊德文集》8卷本。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版弗洛伊德的全集。
弗洛伊德是精神科医生出身,他的心理学和哲学是从观察精神病人的症状开始进行研究和推论的,因而他的著作对于非医学出身的人来讲,涉及专业的领域时,因缺少相关的知识会不容易读懂。然而他的思想又始终是关于人的心灵世界的内容、机制的研究的,因此任何一位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精神生活的人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那些心理哲学、人生哲学、人的心理史的著作,与医生、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学识又相隔甚远,而需要有较深厚的哲学、文学、史学,甚至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方面的知识与修养,才能很好地理解。我们说弗洛伊德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但我们也不要因此望而生畏,弗洛伊德的许多著作既通俗易懂又蕴藏着极深的道理,更由于他深厚的文学修养,他的文笔简明优美流畅自如,处处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些与他严谨的逻辑和深刻新颖的哲理,浑然天成,读来是一种美的享受。他还曾因其在文学上的成就,获得歌德文学奖(1930年)。
三、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专著
1.《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虽然公认《梦的解析》(或译成《梦的释义》《释梦》等)是精神分析理论最重要的著作,它的出版也比较早,但由于它比较难读,我还是建议大家先学习《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又译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出版于1904年,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引用一般人(也包括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的语误、笔误、失手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的遗忘,去发掘潜意识的存在和了解潜抑作用的功能。这些看似不经意、不由自主的错误,分析解释了人的深层精神活动的奥秘。“可以说是学习精神分析的最好的入门书”。(曾文星为《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写的序言,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梦的解析》。出版于1900年。这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由于它提出了崭新的关于梦和人的潜意识的理论,被誉为一部“改变历史的书”。弗洛伊德本人也非常看重《释梦》。在为德文版第二版写的序言中,弗洛伊德说:“从主观上说,不论怎样,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本。以下引文,均用此版本)在英文第三版前言中,弗洛伊德骄傲地写道:“我认为本书仍包含了我既定要遇到的所有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领悟,一个人命中注定会有,但一生中只会有一次。”
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关于梦的理论,涉及梦的材料、本质、功能、工作方式、象征性、过程、解析方法等。许多观点都是革命性的。比如关于梦的作用,过去人们往往认为梦多影响了睡眠,但弗洛伊德写道:“做梦……其目的是通过一种安慰性行动,而挡开往往唤醒睡眠者的内外刺激,以此来保护睡眠不被打断。”
通过研究梦,弗洛伊德阐述了潜意识的特点。冲突、压抑、阻抗,这些深刻的思想包含在梦的形成过程中。“潜意识是真正的精神现实”(《梦的释义》571页),这是弗洛伊德在书中反复阐明的观点。
3.《性学三论》。出版于1905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关于性的理论的代表作,涉及性的发展、性与人格发展、神经症形成中性的作用等方面。全书体现出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特点。如弗洛伊德将性的驱力背后的力量称作“力比多”,认为它是推动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内驱力。它关于人的心性发展的五个时期(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是理解人格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学说,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理解其关于文艺、宗教、史前史等内容的基石。
弗洛伊德本人曾把以下三者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项奠基石:潜意识的心理机制、抗拒和压抑作用、性的重要性。上面三部著作包含了这些重要的内容。
4.《精神分析引论》。出版于1916年。这部书可以说是对精神分析创立20年来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全书分为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三部分。过失心理学、梦这两部分,是先前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奥秘》和《梦的解析》的概括和新阐述。神经病通论部分是说明精神分析对于强迫症、焦虑症、癔症等神经症发生的机理和治疗方法的。对于没有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相反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这却是学习精神分析式的咨询与治疗的教科书。它所阐明的原则和方法(自由联想发现潜意识内各种能量的斗争、消除阻抗、将潜意识内容引入无意识、移情、对自恋性病人的认识与处理、建立起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等),是那样的精辟,使人有百读不厌的感觉。
5.《超越唯乐原则》《自我与本我》。分别出版于1920年、1923年。发展了他前期关于人的精神结构的学说。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以三部分不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平衡,说明人的心理的复杂和变化。提出生与死两种本能的学说,以两种本能的此消彼长描述和解释人生。与其说是心理学著作,不如说是哲学著作,也可以说是心理哲学。生的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本能力量;而死的本能,则代表着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驱力。在解释和理解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方面,很有价值。
6.《精神分析引论新讲》(1932年)。该书是1916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论》的续篇,有许多新颖的内容。比如“女性气质”这一篇,阐述了女性心理、性格的特征和形成,十分有争议又内涵丰富。有些内容更像是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如对宗教、马克思主义和苏联实行的制度的评论等。
“宗教信仰是毫无真理性可言的。”
“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在于富有远见地指出了人们的经济条件对其理性的、伦理的和艺术的看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观点揭示了以前几年完全被忽视的若干种关系及其内涵。然而我们不可能假定,经济动机是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唯一因素。显而易见,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个人、种族和民族具有不同的行为。……在谈论有生命的人类生物的各种反应时,忽视心理因素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当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表现为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时,它获得了一种宇宙观的力量的自足的、排他的特点。但是同时,它也产生了一种与它正在反对的东西的某种不可思议的相似性。虽然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最初是科学的一部分,并且是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但它却制造了对思想的限制,而且正像宗教过去所做过的那样冷酷无情。对马克思主义的任何批评性考察都被禁止,对它的正确性提出质疑即被宣布为异端邪说,而它采用的方式与天主教教会曾采用过的方式如出一辙。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取代圣经和古兰经而成为启示的本源,虽然比起过去的宗教书籍来,它们之中的矛盾和晦涩之处似乎亦不相伯仲。”
四、社会文化理论方面的著作
1.《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1987年)。这是中国学者汇编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文艺创作欣赏和美学方面的论文,在弗洛伊德,是将精神分析应用于这些领域的尝试,影响很大。
“戏剧中的精神变态人物”(1906),“作家与白日梦”(1908)讨论了作家创作与观众欣赏的心理学根源。在作家看来,“一篇创造性作品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和代替。”“现时的强烈经验唤起了作家对早年经验(通常是童年时代的经验)的记忆,现在,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36页)
“观众是一个经历不多的人,……他渴望根据自己的愿望去感觉去行动和处理事情,——简而言之,他渴望成为一个英雄。剧作家和演员通过让他以英雄自居而帮助他实现了这一愿望。他们还为他省掉了一些麻烦。因为观众相当清楚地知道,要是不经历痛苦、灾难和强烈的恐怖,剧中的英雄的实际行为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而这些经历几乎会把快乐抵消掉。况且他还知道,他只有一次生命,他也许会在这样一次反抗恶运的斗争中夭折。因此,他的快乐建立在幻觉上。……在这些情况中,他可以充分享受做“一个伟大人物”的快乐,毫不犹豫地释放那些被压抑的冲动,纵情向往在宗教、政治、社会和性事件中的自由,在各种辉煌场面中的每一方面发泄强烈的感情,这些场面正是表现在舞台上的生活的各个部分。”(21页)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1910)。这是弗洛伊德利用精神分析理论通过考察达·芬奇的生平、心理发展来理解其作品的一篇力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画作中的思想一直被后人做不同的猜测。弗洛伊德从分析达·芬奇童年时代的一个记忆入手,他认为列奥纳多童年时代由于是私生子而被迫由他的母亲单独抚养。母亲由于享受不到丈夫的爱,而给了列奥纳多过多的“补偿的爱”,以至于过早地使他性早熟。由于列奥纳多始终在无意识中摆脱不了恋母情结,所以成年后陷入了同性恋。达·芬奇一生的画作中常以母亲、小男孩为题材,实际上是自己恋母情结固执的表露。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奇将对于母亲的强烈的眷恋压抑入潜意识,但终其一生,在潜意识中长久地保留着这种爱,并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复活。
他的名作“蒙娜丽莎”是他50岁时,模特吉奥孔多又一次唤醒了他童年时代的记忆,于是将他对母亲那种复杂的感情,融入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中。
“如果列奥纳多在蒙娜丽莎脸上成功地再现了这个微笑所包含的双重意思:无限温情的允诺和同时存在的邪恶的威胁,那么,在画里他也就真实地保留了他早期记忆的内容”。(39页)
2.《文明及其缺憾》(1930年出版。中文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阐述个体的自由要求与社会要求的永无休止的冲突。
决定生活目的的只是快乐原则的意图。
我们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痛苦的威胁:来自我们的肉体,它注定要衰老和死亡……;来自外部世界,它可能毫不留情地以摧枯拉朽的破坏势力与我们抗争;来自人际关系。
下面弗洛伊德探讨了无节制地满足、离群索居、致醉物等方法都不可行。
转移力比多,即升华。每个人能达到的程度又有很大的不同。
结论:通向幸福的道路是迥异的。幸福就是个人力比多的有效利用问题。适用于每个人的金钥匙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寻找能够拯救他的特定方式。
“一个人患神经病是因为不能容忍社会为了他的文化理想而强加在他身上的种种挫折(29页)。”
“人类不是温和的动物,……相反,人类这一动物被认为在其本能的天赋中具有很强大的进攻性(56页)”“由于人类的这一原始的互相敌视的缘故,文明社会永远存在着崩溃的危险。……文明必须尽其最大的努力来对人类的进攻本能加以限制(57页)。”
3.《图腾与塔布》(1913)。这本著作的题目有一个副题“蒙昧人与神经症患者心理生活的某些一致之处”,弗洛伊德自己在为希伯来文本写的前言中说:这是一部“研究宗教和道德起源的著作”。原始人杀死父亲以及对此事件的重复、纪念、否定、追悔,是社会组织、道德戒律和宗教的开端。“我要坚持认为,探究的结果表明,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开端都集中在俄狄浦斯情结之中,这与我们现在所知的精神分析学在所有神经症中发现的,构成其核心内容的同一种情结是完全一致的。”(《弗洛伊德论宗教》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61页)弗洛伊德认为原始人的恐惧和禁忌,是内心欲望和对欲望的压抑的反应。而神经症患者,他们的症状其实也是内心矛盾的代替物。
4.《摩西与一神教》(1939)。这是一部探讨犹太人民族性格、犹太教基督教形成的著作。如欧内斯特·琼斯所说:“是一本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著作。”
犹太人之所以受到两千年以来的迫害,最主要的是由于它的一神教信仰,以及当保罗把一种父亲的宗教变成了一种儿子的宗教时,犹太人否认这种宗教,“可怜的犹太人,他们怀着惯常的倔强,继续否认对父亲的谋杀。光阴荏苒,他们为赎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68页)
弗洛伊德又总结了犹太人遭怨的其他原因:
(1)他们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居住地的民族;
(2)他们反抗所有的压迫;
(3)犹太人宣称自己是上帝的选民遭到其他民族人的嫉妒;
(4)在其他民族人看来,犹太人那些讨厌而又离奇的风俗;
(5)迫害犹太人的民族接受一神教时间不长,又往往是被迫接受的。因而将怨恨发泄到犹太人身上。
犹太人的民族性格。“犹太人自视很高,他们认为自己更高贵、属于更高档次并且比其他民族优越,——他们的许多风俗也使他们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同时,一种对生活的特殊信仰使他们生气勃勃,这种特殊的信仰来源于他们的一种隐秘而珍贵的天赋,它是一种乐观主义,笃信宗教的人把它称之为上帝的信仰。”(285页)
“缔造了犹太民族的人就是摩西这个人。犹太民族由于他而获得了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他而招致了他们曾经遭受、现在也还仍然经历着的敌视。”(286页)
“摩西戒律的禁令把上帝抬高到理智的高度,……所有这些理智性的进步的后果是增强了个体的自信心,使他感到自豪,——这样一来,他便感到比那些沉迷于感官性之中的其他人优越。”
“大约两千多年来,犹太民族的生活中一直重视理智活动。这当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制止凶残和暴力倾向,而在肌肉力量的发展成为普遍理想的地方,易于出现这种凶残和暴力倾向。”(296页)
五、弗洛伊德的生平和传记
最权威的应该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欧内斯特·琼斯的《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因琼斯是弗洛伊德最亲密的合作者和忠实的支持者之一,与弗洛伊德关系甚好,在弗洛伊德晚年迁居英国一事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他来写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首先是资料可信。但对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评价上,有人认为有溢美之语。
中国人写的弗洛伊德的传记我见过两种,书名都叫《弗洛伊德传》,一本是高宣扬编著,作家出版社出版,一本是叶孟理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个人印象可能编著者限于条件,不太可能亲临实地考察以及访问有关人员,大约只是通过间接的阅读掌握材料,故缺少真情实感。只是从中可以了解到弗洛伊德的生平而已。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撰写的《弗洛伊德传——我心澎湃》是最值得一读的关于弗洛伊德的传记。中文已有至少两个版本。欧文·斯通用六年的时间为这本传记搜集材料并进行写作,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访问了许多与弗洛伊德交往过的当事人或他们的后人,并且实地参观和考察过几乎所有弗洛伊德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认真研究学习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和他的思想,更由于欧文·斯通杰出的文学才能,使这部传记既有真实可信的史学价值,又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书中从弗洛伊德到他的家人、学生、同事等,无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欧文·斯通的《弗洛伊德传》不只是了解弗洛伊德生平的好书,也是学习精神分析理论的有用的教材。
六、精神分析师的培训、接受分析与自我分析
据北京安定医院杨蕴萍教授说:“我们国内目前尚不具备资格成立IPA(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可的专业学术组织,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被IPA认可的精神分析师,更没有精神分析培训师。”(《2004中国精神分析年会论文汇编》129页)
但我国已有多个国外的精神分析机构在开展精神分析的培训。
最早开展,也是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德心理培训项目,习惯上称为中德班。目前在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界比较活跃和知名人士中许多出自中德班。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从2000年开始与德中心理治疗院合办精神分析治疗师培训项目。
申荷永先生在广州建立了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受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支持。
在成都,有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的工作,由法国留学回来的霍大同先生主持。近年来开始按照国外培养精神分析学家的标准着手培养中国的精神分析学家。2004年6月,成都精神分析中心被正式接受为欧洲精神分析组织间联盟(IAEP)的成员。
参加2004年中国精神分析年会的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心身疾病、心理治疗系主任沃尔夫冈·森福(Wolfgang Senf)教授在提交年会的论文中针对中国的心理治疗写道:“我确信你们会运用西方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但总体上中国心理治疗的基本假设和主题与西方国家还是不一样的。中国应该发现自身未来的心理治疗结构,汲取所有方法中最好的方法以及西方心理治疗的精髓。”(《2004中国精神分析年会论文汇编》)森福教授的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为了使精神分析理论更适合中国人的社会和心理实际,我们应当怎样去探索一条中国人在吸收和学习国外精神分析师和精神分析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培训理论和体系方法。
每一位学习精神分析理论的人都应该结合学习做严肃的自我分析,这既是学习精神分析的必要过程,也是学习精神分析理论的目的之一。
国际上对于专业精神分析师的培训,均要求接受规定时间的督导分析,即每一位想成为精神分析师的人,首先必须接受已成为精神分析师的专家的分析。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对于自己的心理形成、自己的心理特点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同时,接受分析的过程也是学习和训练的好机会。
接受专家的督导分析代替不了自己进行的自我分析,一个人应该随时随地运用所学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要想了解和理解他人的心理,首先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了解自己内心中好的和坏的东西,把握和处理那些矛盾的情感和动机冲突,在认识和解决冲突中使道德提高,心理平衡。
七、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我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家申荷永教授在其著作《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中,认为精神分析的方法包括:
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移情与暗示三部分。(三联书店,2004,75页)
著名美籍华人心理治疗专家曾文星在《分析的学理与治疗过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将精神分析的方法总结为分析的方法、指点的施行、阻抗的处理、工作的修通这样几个步骤和部分。
1.精神的分析方法
·探讨早期的经验(回顾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探索早年的心理创伤)
·分析原本的精神材料(自由联想、梦、幻想、失语玩笑生气时说的话)
·检讨精神结构与功能(三部人格结构的分析、心理防御机制使用)
·检验转移关系的现象(即观察与判断移情的情况)
·说明动态性的病情(即对患者心理做总体上的判断,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
2.指点解释的施行
·确定指点解释的目标
·指点的要领与方法(患者的自我能力、心理上接受的时机等)
·不同方式的指点(提问式、阐明式、比较式、因果式等)
3.阻抗作用的处理(预防、解释、对抗、等待等)
4.工作修通
·从领悟到情感与行为的转变
·重新面对旧创伤,经历情感矫正
·通过转移关系纠正过去的情结
·向治疗者认同、模仿、学习
·重复改善需要纠正的行为
·善用病识自我引导改进
·促进人格的成熟
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练习成熟。放弃比较幼稚性的反应,学习比较成熟性的适应,追求比较成熟的性格,这是精神分析对人的期待,也是哲学上的追求。(《分析的学理与治疗过程》109页)
案例:
某来访者,女,29岁,已婚。因丈夫半年前交一女网友,两人曾见过面。但丈夫将经过告诉了来访者,并表示自己一开始对此网友确有好感,经过思考,现已放弃了非分之想。来访者从此却放不下此事,总认为丈夫一定还经常与那位女网友见面,并想象他们在一起必会发生性关系等。于是,丈夫上班时,她有机会就到其单位监督,丈夫下班晚回来,其在家就十分焦躁,感觉“人都要发疯了”。
其症状属于妄想。这种妄想不是来源于客观实际则必有另外的原因。结合其生活、工作中情况分析,其自述由于其在单位位置特殊又重要(总经理秘书),故有一中年男性副总对其颇有好感,多次请其吃饭,来访者推不过,曾有一次接受其请吃饭。当来访者生病时,这位副总十分殷勤,问寒问暖。来访者内心也感觉此人有能力、有魄力。分析表明:其对此副总已产生相当好感,但由于自己对丈夫的忠诚的责任而竭力抗拒。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机制遂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丈夫身上,遂产生妄想而不能放弃。弗洛伊德说:妄想起源于欲望,是用以自慰的。
又再讨论她的成长史,她在中学时即与男同学恋爱,后考入不同的学校,一直保持着恋爱的关系,但在两人毕业的那年,男友抛弃了她,这使她非常伤心,情绪也十分低落,到工作单位以后,正碰上现在的丈夫,于是在短时间的交往后,他们就结婚了。感情不是太牢固也是她产生婚外感情(内心里)的原因之一。
再向前追溯,她从小的成长环境不是太好,自述父亲非常严厉,她从小与父亲不亲近。咨询师问她以现在的年龄,又结了婚,与父亲不生活在一起,回家探亲时,与父亲能比较亲近吗(心理上和身体上,比如拥抱一下),她说还是做不到。通过这些我们分析,她由于从小没有通过与父亲的感情的产生与发展,学到与男性正常的交往,所以她对男性没有正常的态度。或非常容易陷入情感,或从内心或行动上拼命抗拒。
咨询与辅导的方向:
1.从近处,启发她明白自己内心情感的投射产生了妄想。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反应方式,正确的态度是承认和分析真实的情感,现实的解决问题。
2.从远处,根据其成长中的不足,助其成长,一是在与咨询师的互动中学习,二是到生活实践中学习锻炼,假以时日,期以不断的进步。
精神分析是一门深奥的,也是很诱人的学问,每一位学习过精神分析理论的人,都会感受到它在对人的心理的理解方面、所达到的天才高度,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和智慧。
精神分析的内容是这样庞杂,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它看作圣经和看作骗术同样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它,当然更要推进它在新时代的发展。
写于2005年2月25日
本文是《苏永生心理咨询文集》第一章 咨询理论与技术之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