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生丨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 - 世说文丛

苏永生丨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有关人的心理,并扩展讨论包括文明、文学等诸多内容的一部知识体系。由于它对人性阐述的深刻并观点新奇,从19世纪末问世以来,一方面受到人们的欢迎,一方面不断地受到质疑和批评。它从未被正式的科学界和学术界接纳,但也无法被忽视和抛弃。
在今天,至少有两部分人必须向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顶礼膜拜。一、学习心理学、精神病学的人;二、对人的深层和细致心理(产生、运作、冲突及与周围环境如他人、社会、文明文化等的关系等)有探求欲望的人。

一、弗洛伊德其人、贡献、影响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19世纪末由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和心理哲学的一个流派,也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

1.弗洛伊德生平
1856年5月6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诞生在今属捷克的小城弗莱堡(今名普日博尔Freiberg)的一户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位羊毛商人,从他出生一直到长大,他们的家庭属于中等偏下的经济水平。弗洛伊德是他父亲与他的第三任妻子的长子,从小受到双亲的宠爱,这对他自信心的树立是非常关键的。3岁时随全家搬离弗莱堡迁往德国莱比锡,一年后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定居,其后弗洛伊德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
弗洛伊德在70岁生日那天被授予“维也纳荣誉市民”称号。1930年,为表彰其科学成就,法兰克福市向他颁发了歌德奖。纳粹在德国掌权后,焚烧了他的著作。1938年纳粹侵入奥地利后,在友人(E.琼斯Ernest Jones、玛利·波拿巴、美国驻法大使,甚至美国总统罗斯福等)的帮助下,82岁的弗洛伊德举家迁往伦敦,在被癌症折磨了多年并接受了20多次手术之后,弗洛伊德于1939年9月23日逝世于伦敦。
弗洛伊德1873年(17岁)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专攻神经病学。1881年获博士学位,进入维也纳总医院(Vienna General Hospital)工作。1886年结婚,开设私人诊所。在医疗实践中,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出版了《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认为被意识所压抑的心理过程转换成躯体症状而表现出来,则成为癔症,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
1899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出版,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在人们可把握的意识后面,还有一个巨大的精神空间——潜意识(unconscious,subconscious),而正是它实际上主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1904年出版《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1905年出版《性学三论》,较完整地形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1908年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1910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他的理论经历了最初的冷落和激烈的反对以后,逐渐赢得了大量的支持者,但批评从来没有停止。到20世纪20年代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了。
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又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种结构的理论。1930年出版《文明及其缺憾》,阐述个体的自由要求与社会要求的永无休止的冲突。1939年出版《摩西与一神教》。这部著作探讨的问题更加深刻,展现出人生暮年的弗洛伊德仍具有超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一般人对这部书难以理解。当然更难以表示赞成还是反对。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弗洛伊德仍然在工作,《精神分析纲要》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未完成的著作。是他一生研究创造的结晶和总结。
弗洛伊德出生在正统的犹太人家庭里,但他并不信仰传统的犹太教,也不信其他宗教。犹太教不只是对上帝的信仰,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所以,弗洛伊德晚年谈到自己时说:“他对圣书的语言已经一无所知,对他祖先的宗教也和对其他宗教一样已完全生疏……但是,他从来没有抛弃掉他的人民,他感到自己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犹太人。”
所以我们理解弗洛伊德的性格应把他放在犹太民族这个大的背景下,古老而又年轻的犹太民族精神中对于精神生活的终极追求,那种乐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还有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甚至某种带有苦行僧主义色彩的实干作风,在他身上都体现得非常鲜明。
弗洛伊德一生是与精神分析连在一起的,他留给后人的也正是这样一份庞杂的理论以及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
关于弗洛伊德的传记,他自己写有《自传》(出版于1925年,1935年补记),是了解他生平和精神分析的主要思想及创立过程的重要文献。
最权威的应该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欧内斯特·琼斯的《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Ernest. Jones, "Freud's life and work")。
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撰写的《弗洛伊德传——我心澎湃》既有真实可信的史学价值,又有极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中国人写的弗洛伊德的传记一本是高宣扬编著,作家出版社出版,一本是叶孟理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这两部弗洛伊德的传记也是了解弗洛伊德生平及工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2.精神分析的学理与操作技术
主要学理:
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相当庞杂而丰富,确实很难完全把握和掌握。弗洛伊德的研究也有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入的趋势。他自己在自传中写道:“……把意识与无意识划分成各种心理系统——这样精神分析就不再是精神病理学领域内的一种从属性科学了。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对于理解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不可或缺的新的深层心理科学的起点,其假设和研究成果可以被带入其他心理事件领域之内。”在同一本书中,他还写道:“必须记住:自从我写《释梦》开始,精神分析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医学主题了。它在德国和法国一出现,就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学和美学的各个部门,被应用到宗教史、史前史、神话学、民俗学以及教育界等中也随之开始。”
沈德灿编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实际只是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方面)归纳为以下五大内容:
(1)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2)精神动力论。生本能、死本能、力比多。
(3)人格发展理论。心性发展阶段。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等。
(4)探索潜意识的方法论。释梦、自由联想等。
(5)人格的适应与心理治疗。人的欲望与文化的冲突。心理治疗的创立与发展。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此部分内容请参阅本人另一篇文章《怎样学习精神分析理论》)

3.弗洛伊德的贡献和影响
主要贡献(引用车文博的归纳,见车文博文集第六卷《弗洛伊德主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323-333页)
(1)开辟了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心理学更深入地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潜意识虽非弗洛伊德发现,但真正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建立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弗洛伊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微表情”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10、9),“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仅为1/25至1/5秒的非常快速的表情,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
此外,潜意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文艺、教育等领域,都有重要的价值。
(2)弗洛伊德把需要、动机、人格的研究提到首位,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
(3)弗洛伊德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不只是当代心理治疗,也是当代医学模式的先驱。他所开创的谈话式治疗神经症和其他心理疾病的方法开了心理治疗的先河。在他之前,对这些疾病只能采取药物(化学药物、草药等)或物理(水疗、电疗)、神秘疗法(催眠术等)。今天无论理论上属于哪个学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最主要的方式仍然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
(以下第4条为笔者的评价)
(4)精神分析对人类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关于潜意识的思想部分被证实和接受并已进入人们的日常语汇。
关于潜意识的理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它的主要观点是说人并非一个完全理性的生物体,潜意识内的欲望、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人们的情感甚至行动。
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控制。它背后的驱动力正是潜意识心理学研究,也是精神分析的对象。它不只引起心理学家的兴趣,也是人们苦恼的根源,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作用,也常常在于发现和向人们解释情感的动力来源,满足人们了解自己的需要,以及通过释放、重组、引导、延后来使人心理平衡健康。
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也绝非是理性的。自我心理学的试验证明:人们倾向于对自己评价高而对他人评价低。潜意识的动机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甚至影响人的行动。
第二,精神分析的理论在广阔的思想领域里发生影响。
2005年,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列出对世界影响巨大的伟人时,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一起列入哲学家之列。许多人把弗洛伊德看作是一个文人而不是一个科学家。这也难怪,心理学本身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律来进行研究。
从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以来,它进入电影创作和制作领域,产生了一批心理电影,至今方兴未艾。还有一个领域就是心理史学,即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人们总是希望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动机和根源进行探讨,精神分析有自己独特的视野。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1910),开创了心理史学,这篇文章使用的精神分析的思想、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后来的史学研究,包括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树立了典范,并对传记、口述历史等有很大影响。表现在,(1)从更多的视角研究一个人,即使是一个伟人;(2)传记作家更重视从个人心理、性格的角度全面认识一个人;(3)以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理解理论来定义和评价传记文学(重视早年经历、心理创伤等);(4)弗洛伊德关于内心冲突影响记忆、改变和塑造记忆的理论,指导人们欣赏传记。
沈德灿主编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写道:“他的一生历尽曲折,却充满顽强拼搏的勇气。从弗洛伊德的传略中看到一个奥地利神经科医生在实现自己理想,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特有的、无与伦比的毅力与智慧品质。”
张春兴《心理学的流变》认为: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4.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批评与质疑
对其学说方面的批评与质疑主要有:
(1)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弗洛伊德开创了潜意识的研究,并系统地建立了有关潜意识的理论体系,自然功不可没。但他把潜意识提高到主宰一切的地位,不但实际上忽略了意识的作用,也使潜意识蒙上了神秘不可知的色彩。
(2)过于强调“性”的重要性。如关于“俄底浦斯情结”对人的影响,焦虑症、妄想症的成因等方面,都可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他的理论呈现出悲观的色彩,过多地看到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弗洛伊德生活中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也许与此有关,他没有把握人类是否能遏制住互相残杀。
对其研究方面最主要的批评和质疑是他的结论所由得出,全部出自他的病人的口述,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实验选取的样本。这些人都是有问题或疾病的人,根据他们的叙述来推断健康人、全体人类的特性,有可能陷入主观武断的臆测。
对弗洛伊德的批评和质疑,除了他本身确实具有的一些局限以外,也有关于心理学学科本身的定义、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目前的心理学是按照自然科学研究实验的范式开展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物”的,人类无比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否完全能以这种实证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检验,如不用它用什么,科学界目前也没有找出解决办法。
弗洛伊德是搞神经科学出身,也一直定义自己的研究为科学(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也一直想为精神分析建立“有机的基础”,即设想自己的理论能为生物学的研究(脑科学、神经科学)所证实。目前虽有一些证明,但还相差太远。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另一些内容,似明显是社会科学范畴的,如关于人的本能的理论、三部人格结构的理论、关于人类学的一些观点等。将其看作是一种哲学,只是提供一种解释,能否证实就无所谓了。

二、精神分析的发展演变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当他一旦产生和公开,就会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意义,给以不同的解释和发展。就不是创始人所能左右。精神分析理论也不例外。其大致的发展演变过程及代表学派如下。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精神分析)

2.个体心理学与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在世时就有了阿德勒(1870-1937)与容格(1875-1961)两人的自立门户。前者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后者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对他们的理论弗洛伊德非常不以为然,但不只在心理学史和精神分析史上,自有他们相当的地位,在今天这两个学派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分歧就是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把性的冲动看作人格的核心和主要动力。容格的理论比较深奥难懂,他首先提出内倾型和外倾型心理类型,今天已成为人们日常语汇。他提出的“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d)概念,说明人的一些观念不是后天习得,而是遗传,也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阿德勒的理论核心是自卑与补偿的论述,其关于教育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显得非常深刻和实用。他首开在学校中设立心理咨询机构(1920年)的先河,在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健康人格、预防犯罪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他的重要著作《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至今仍应该是教师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人的必读书目。
但现在有些学术书籍,已不将此二人列为精神分析一派了,这正符合弗洛伊德本人意见。

3.新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1939年去世以后,以霍妮、沙利文、弗洛姆、埃里克森等人为主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他们主张用社会学而不只是用生物学的观点探索精神现象,所以也被称为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沙利文(1892-1949)是人际关系论的创始人,以人际关系的理念来解释人格发展与心理异常。他改变了弗洛伊德只重视个人自身的研究思路,他将人的发展看成“关系”的产物,强调心理治疗要引导病人正确认识自己,从人际关系中树立起对前途的信心。
我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许又新教授非常重视沙利文的学说,其所著《心理治疗基础》一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讲人际关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反过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之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表现。与其类似,所有精神障碍都表现有人际关系障碍,甚至可以说,人际关系的困难和麻烦愈多愈严重,精神障碍也就愈严重。”
霍妮在研究神经症方面有很多建树,她认为神经症是文化的产物,应从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入手来达到自我提升,从而避免或治愈疾病。她对“神经症性人格”(许又新语)的分析,对于我们从事心理咨询的人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她分析出“病态的人”的3个特征:幻想多、实际少;以自我为中心;希望不劳而获。
弗洛姆(1900-1980)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涉及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在精神分析中独树一帜。
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非常深刻,富有启发意义。
他认为人缺少爱无法活下去,人生的苦难是由于缺少爱所的。
“爱的本质是主动的给予,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是“他生命的活力,他给予另一个人的是他的欢乐、他的旨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识、他的幽默、他的悲哀,他给予他的生活活力和全部表达方式。……通过提高他自己的生命感,他提高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感。”
爱还包含其他的基本因素,它们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人或物成长的主动关注。缺乏这种主动关注,就不是爱。”
爱和劳动是不可分的。
爱主要不是和具体的人相联系,爱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取向,这种态度的取向决定一个人和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的联系性,而绝非只是和一个爱的对象相联系。如果一个人爱的只是另一个人,对其余的人却是漠不关心,那么他的爱就不是爱,而只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埃里克森(1902-1994)以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而闻名。他将人生命的周期分为八个人格发展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困难(发展危机),战胜这些困难,人就健康成长。
婴儿期(0-1.5岁),发展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儿童早期(1.5-3岁),自主独立对羞怯疑虑。
学前期(3-6岁),主动对愧疚。
学龄期(6-12岁),勤苦对自卑。
青年期(12-18岁),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即建立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青年人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生活等方面前后一致的自我意识,能将先前各阶段的认同整合并达到明确的个人同一。这个阶段是人生的最重要的阶段。
成人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
成人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具有繁殖感的人会形成“关心”的品质。
成人后期(50岁直到死亡),发展危机是完整无缺的悲观沮丧。具有完善感的人具有“智慧”的品质,他们正视死亡,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命本身。

4.自我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等人。
安娜·弗洛伊德(1895-1982)是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也是弗洛伊德子女中唯一继承其业的孩子。她将她父亲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系统化,明确把自我作为精神分析的核心予以强调和重视,使自我心理学取得“合法”的地位。她把散见于他父亲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机制(见安娜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The Ego and Mechanisms of Defense)归纳为下述10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解脱、固着、退行。 她自己又提出了五种新的防御机制,分别是:以攻击者自居、利他主义、否认作用、禁欲主义、自我约束作用。从而使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明确和清晰化。熟悉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必备。
哈特曼(1894-1970)一生致力于创建自我心理学,由于他在自我心理学方面的成就,被称为“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指出古典精神分析忽视了没有冲突的心理学领域,把冲突作为自己的惟一研究任务是片面的,其实并非对环境的每一个适应过程都是一个冲突,自我的根本机能是适应。

5.客体关系理论
代表人物有克莱因、费尔贝恩、威尼科特等人。
客体关系理论是研究俄狄浦斯前期的发展过程和关系的理论。弗洛伊德的客体关系模型要全部放在内驱力的本能框架里面,这是一种生物的模式。而在客体关系学派看来,最根本的问题是儿童从融合和依赖母亲,到增加独立性和增加分化。
克莱因(1882-1960)使用弗洛伊德的内驱力概念,但她讲的内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她认为从生命的开始,冲动出现在一个客体关系背景中,并被客体所调整。儿童的客体关系发生在与人之间的包含着爱与恨、焦虑和防御的关系。克莱因是最早为治疗儿童提供精神分析原则的人之一。她用游戏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她认为游戏治疗的实质是解释在游戏中表达出来的想象、感觉和焦虑,或者解释儿童虽有能力但却不能参与游戏的障碍。而这种解释是那些压抑的原始情感和冲动的能量的释放。
费尔贝恩(1889-1964)和威尼科特(1896-1971)都强调婴儿与母亲或照料者关系的积极贡献。威尼科特提出了“充分的照料(或译足够好的母亲)”概念,说明母亲的干预和婴儿的需要能够密切配合,即要做出适合的反应。

6.自体心理学
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他把精神分析的研究重点从本能驱力转移到自体上,自体成为“人格的核心”,是人类能动性的中心。他质疑弗洛伊德“自恋”的理论,认为健康正常的自恋,表现出内部的稳固和活力,有能力运用才能达到目标。

7.拉康理论
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后现代精神分析的创立者,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做出了语言学的解读和重建。他提出了“回归弗洛伊德”的口号。在拉康看来,精神分析既非本能冲突的发掘(如同大多数弗洛伊德主义者的观点),也不是关系的转化(客体关系学者的观点),而是对病人言语中没有蓄意表达的意义的注解。

8.依恋理论
伯尔比(John Bowwlby,1907-1990)建立了依恋理论。理论的重心也是探讨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在6-7个月时,普遍能与母亲形成依恋,但其依恋的性质不同,由此可分为安全型、焦虑-抵抗型、回避型。这种依恋的模式一旦形成,会延续到长大带入与其他人(如同事、恋人)的关系中。一些研究发现,具有安全依恋的孩子比不安全者在以后的生活中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有好奇心、更有能力,而不安全依恋者多在学前期、学龄期出现退缩、敌意、攻击行为及成人期的婚姻质量低、药物滥用等。依恋理论的研究与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方兴未艾。
弗洛伊德有非常强烈的“精英意识”,这既源于他的犹太人传统(对犹太人的压迫,使他们更有优越感、反抗意识更强),也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此外,他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他心理上产生的阴影,使他更多地看到人的生物性本能,以及人性中的阴暗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心理工作者更重视和尊重病人,更强调自己不是他人的导师,只是一个平等助人的专业人士。二战后西方社会科技、经济的进步,六七十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也使后来的心理学家认识到,人性中追求和平的一面有可能战胜人类的自相残杀而和平共处。
弗洛伊德认为:仇恨植根于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友爱关系之中。对对象的恨比爱要古老。
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弗洛伊德对人的描述显然是不恰当的。他剔除了人的理想、可以实现的希望以及他身上所具有的上帝般的品质……他为我们提供了心理的病态的那一半,而我们现在则必须把健康的另一半补上去。
正是从这种信念出发,马斯洛研究人的潜力、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他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创造、自发、关心别人、好奇、不断成长、爱别人和被人爱的能力。马斯洛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当今,积极心理学已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派。与马斯洛一样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卡尔·罗杰斯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的主旨就是摆脱医患地位的不平等,医生不以权威或专家自居,而像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伙伴或朋友,与病人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感到温暖并产生信任感。治疗者不对病人发出指令,也不进行调查、解释或分析。因而治疗中既不采集病史,也不下诊断。治疗者不控制治疗的程序及内容,只决定治疗的时间和长短。治疗过程集中在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上。治疗者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抱着充分理解和宽容的态度,通过重复病人所说的话,对病人陈述中的情感作出反响,以便让病人尽量表达和暴露自己,充分体验到他的情感和自我概念的不协调,将此揭露出来加以改变,就能使病人有所进步。
总之,当今时代的精神分析,关注的主题和治疗方向逐渐趋向人际关系,把依恋和分离看的比驱动力和冲突更为重要。

三、精神分析在今天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1.精神分析理论加快发散性发展
弗洛伊德在世时,既把精神分析理论看成科学的一部分,同时把它视为一种运动。因此,力图保持学说和组织的纯洁性。为此将持不同观点的人驱逐出精神分析队伍。他去世后,“无人再来裁决各种不同观点中哪个才是真正的精神分析。从此,精神分析的思想得到解放,得以更加自然奔涌。原来只有一条道路,而今有了许多。原来只有一种传统,而今是多样的学派、多样的技术术语和多样的临床实践形式。”(《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第一版,7页)

2.对心理学、对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仍发挥着重大影响
弗洛伊德仍被视为科学心理学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精神分析已开始被正统的以实证为范式的心理学接纳,如各种心理学、精神病学教科书都介绍精神分析的观点。虽然说明,这仅是“假设”“假说”,但可看出精神分析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在心理咨询中,精神分析被视为最完整、最系统的关于人类精神结构、运行机制的模型。
爱因斯坦在弗洛伊德活着时,就称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导师”。今天,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如关于潜意识力量、关于性及性欲等的观点,在西方占有主流地位。

3.弗洛伊德的经典观点有些被抛弃,有些成为奠基石
如“俄底浦斯情结”“阴茎羡慕”等观点,都不再完整地被接受,而有些观点,如对于童年生活经验的重视,启发一代又一代的人从此出发,更加专注于某一点,取得成果。如客体关系理论、依恋理论等。再如自由联想,虽然很少有人采用,但他的原则仍是心理治疗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方针。

4.在某些方面,也在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融合
据郭本禹在“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回眸(见《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边缘性人格障碍》2008年1月第一版)”,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神经精神分析学,试图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指导下,在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大脑及思维的模型框架内,借助神经学的新的发现及方法的进步,进行心脑关系、认知过程、动机与潜意识、人格结构、睡眠与梦、临床应用等领域进行研究,希望取得成果。

四、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训练
(此部分内容请参阅本人另一篇文章《怎样学习精神分析理论》)

写完于2005年2月25日
修改完于2011年3月3日

本文是《苏永生心理咨询文集》第一章 咨询理论与技术之八


苏永生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苏永生丨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 发布于2025-11-2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