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健在巴黎凯旋门留影
四年前,我曾访问过作为跨界艺术家的臧健并写了一篇人物专访发表于《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上,她是画家,陶艺家,雕塑家,更是纪实文学作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彼时,她以《中国儒商》《青岛人》《诸城人》等系列作品,在中外文化交流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
现在,她在大洋彼岸,又有了一个新角色,作为中美民俗文化交流中心的创始人,她要在中美两国民间搭建起一座人文沟通的桥梁。
《青岛晚报》2002.8.5刊发臧健写的《改变我命运的一本书》
《青岛晚报》2009.4.28,报道臧健向北京大学赠送《青岛人》
臧健在展示自己的作品
臧健的作品
臧健的作品
此次到访纽约,臧健还为创办一个艺术画廊而忙碌,她希望将画廊办成集展览展销及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交流中心,同时她更希望这个画廊能成为聚集各国艺术家,在纽约畅谈、沟通、交流的温馨之地,让艺术家成为最大受益者。
得益于网络,近期,我与这位才华横溢的跨界艺术家有了多次越洋交流。
纽约侨报专访臧健的版面(2024.12.18)
臧健说,人生的意义真谛在于什么?那就是给予弱势群体光明和希望。然而,世界上大多数人,一生从未向社会和他人捐赠过一元钱哪怕是一厘。有的人将强健体魄伪装成弱者或残疾人巧取豪夺。更有甚者财富满盈时挥霍无度,一旦身无分文便开始如乞丐般向社会发出哀嚎。
臧健说,开创“中美民俗文化交流中心”的目的就是弘扬美德引导公平正义,传递两国之间的民间友好。推介跟我们思想和品行三观一致的同仁们,在这个平台里整合资源寻求优质客户互惠互利,维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得到高端人士的一致认可,稳健发展下去。
在跨洋连线中,臧健展示了一段英文:
If you spend your whole life asking for things, can you ask for the right to go to heaven when you die? Because you haven't donated a penny to this world!(如果你一辈子都在索取,当你死后,你能要求去天堂的权利吗?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没有捐过一分钱!)
这段英文箴言令人深思:"若毕生索取,何谈天堂入场券?"
这位连续七年向非洲儿童艺术教育项目捐赠版税的创作者,对慈善有着独特解构:捐赠的本质是"精神反哺"。臧健认为,其实最终获得收益的是每一位捐赠者本人。正所谓,智者发现了,而平庸者只是看见了,智者与平庸者的区别在于:看见不等于发现。
2013年11曰5日《青岛早报》关于臧健成立“圆梦行动”支教服务队的报道
访谈中,臧健以2016年诺奖得主迪伦为喻,揭示文化传播的深层逻辑:"当村上春树仍在赛道奔跑,迪伦早已用《暴雨将至》重构诗歌边界。"她特别剖析那句引发诺奖争议的金句:"只有少数人感受到了雨,而大多数人只是被雨打湿"——这恰与其倡导的"文化解码者"理念共鸣。在臧健构建的交流图谱中,每个参与者都应成为"文化雨滴"的感知者与传递者。
臧健在巴塞罗那考察民俗
介绍慈善女作家臧健的相关报道
臧健在东京考察民俗寿司店
臧健在科伦坡考察宝石、红茶、陈皮等
臧健在三门峡黄河渡口考察民俗
臧健采访湾仔码头水饺店创始人臧健和(左)
臧健采访陈尹莹博士(左)
阿杰,2025.4.30
参见人物专访(《跨界艺术家臧健速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