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寿民丨疏而不散 密而不促——赵之琛“旷谷子”印赏评 - 世说文丛

姜寿民丨疏而不散 密而不促——赵之琛“旷谷子”印赏评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汉印章法尚匀,文字占地往往平均分割,而对于笔画繁简相悬的印文,往往采用简者少占、繁者多占的方法以使印面匀衡。也有一任其繁筒,造成疏密强烈对比的例子。赵之琛“旷谷子”一印在二者之间另觅新法,颇具匠心。
“旷谷子”印,见于《赵之琛印谱》和《西冷四家印谱》,印大,方约二厘米,白文,系拟东汉私印之作。乍看此印,没有发现令人惊异之处,细细品味,才知作者用心良苦。印文三字,“旷”字笔繁,而“谷”“子”二字笔画均少,章法不易安排。如果将结构繁的“旷”字单独占一行,遇到的问题是“日”旁篆文宜短不宜长。这样,就只有将“子”字拉长单列,而三字之中,“子”字笔画又最少。面对这样的状况,作者往往用繁者多占、简者少占的布白,不作平均分布。而赵之琛却硬是做了平均分布,将印面左右等分,右行上下等分。笔画繁的“旷”字与笔画简的“谷”字占地一样大。笔画最少的“子”字占了笔画比它繁数倍的两个字的位置。处理这样的印文,如果不善于布置,势必右挤而左空。
经赵之琛之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如此均衡的印面。
“旷”字不觉得拥挤,“子”字不觉得散逸,疏而不散,密而不促,三字各得其所,各守其所,而又浑然一体。
区区小印,看似平平,却甚耐读,胜章法无奇的大印多矣。

(本文刊于《青少年书法》2005年第三期,总第258期,暑名江涵)

“旷谷子”印.jpg“旷谷子”印

青岛大愚美术馆 供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姜寿民丨疏而不散 密而不促——赵之琛“旷谷子”印赏评》 发布于2025-8-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