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笠翁丨由《罪与罚》想到中国人的思考 - 世说文丛

舟笠翁丨由《罪与罚》想到中国人的思考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人类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则是这一页上闪烁的明星!
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爱好文学的人都读过,因为这部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让我推荐读什么文学作品时,我总是忘不了《罪与罚》。
回忆我年轻时读过的这部小说,有个当年读《罪与罚》时未曾有过的问题突然出现在眼前:
小说里男主人公是个律师,由于失业产生了复杂的不满情绪。他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伟人,可以为所欲为。最终走上杀人泄愤的犯罪道路。但是男主人公杀人后,不但精神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解脱,反而陷入更深重的思想纠葛与痛苦中。
于是在灵魂固有的神性与魔鬼的较量中,男主人公的良知在爱情力量的感怀下复苏了。最终男主人公在忏悔中萌发了自首的想法。
但是在今日中国屡见不鲜的杀人案件中,或者说在经常可见的杀人剧情的影视里,谁见过无数个中国杀人犯,事后可有良知的出现?至于杀人犯良知出现后的自首,则属天方夜谭了。
但是,良知并非仅属于俄罗斯人,良知是造物主赋予所有人类的天性之一。中国人也有良知。
让人费解的是:现实中,中国人的良知哪去了?
不要说杀人犯没有了良知;就是那些官宦子弟、腐败中的超级富翁,当他们挥金如土时,眼见那些衣服破烂上不起学的穷人家孩子,这些挥金如土者的良知还有吗?如果说这些挥金如土的人本来就在为富不仁中生活,那么,那些从事被人类视为凭良心干活的医疗、教育行业,是否就在良知的支配中运转?
当“只有中国的医院是为了挣钱”成为全世界嘲笑的对象时,谁相信中国的医疗还有良知?当教育变着花样收费、师生恋经常出现时,凭良心工作的教育能有良知吗?
回到《罪与罚》的故事留给中国人才有的特殊思考:
都说俄罗斯是个野蛮的民族。但俄罗斯有《罪与罚》男主人公、有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的男主人公,这类最终发现自己良知的罪犯。
我在多次讲座中谈到:为人处世要有自己所作所为的底线:要有抵御外来所有侵犯的防线,要有底线与防线赖以岿然不动的良知的主线!
然而中国人有史以来,良知都在“忽隐忽现”中,并未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主线。中国的古典小说家也不感兴趣良知的存在。你看哪部古典小说弘扬了人性的良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文化没有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所以中国人连自己是什么也不清楚。中国历代的硕学大儒多如牛毛,却没有哪个学者能像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那样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个哲学的根本命题。当然灿若群星的硕学大儒也没有人提出“人是什么”这个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
一种连“人是什么”都没有解决的文化中的哲学会是人的哲学吗?
由于中国文化没有信仰,所以中国人没有信仰产生的敬畏意识。所以中国人把“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类狂妄无知的野蛮话被视为豪言壮语!
没有信仰的人也没有支撑良知的终极力量!
斯拉夫人毕竟有东正教信仰,所以俄罗斯产生了《罪与罚》《复活》等这种足以净化灵魂、振拔人性的世界文学名著。
2025年9月6日

罪与罚.png


舟笠翁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舟笠翁丨由《罪与罚》想到中国人的思考》 发布于2025-9-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