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说,“后土”崇拜大概始于母系社会。伏羲和女娲生了太阳月亮的神话创造出来。
看东汉时代绘画“西王母”有了个“东王公”配对之后,就可以想到“皇天”应该和“后土”配对了。
在我对照了后土化身图腾神图像之后,我可以肯定后土就是母系社会的一个族系,最后融入了共工氏民族集团而成为后土神。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 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 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 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犁(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土正曰后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这段传说出自侧重炎帝为伏羲女娲民族集团之代表的口吻,“炎帝之妻”指生出了炎帝为代表的母系社会之老祖母——这位老祖母生了赤水,赤水生了听訞,听訞生了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请注意,这祝融就是由重氏、黎氏组成的重黎氏,重黎氏,读音为“祝融”、“烛龙”、“钟离”等等,我以为“共工氏”就是“祝融氏”。后来黄帝的孙子是鲧,鲧的儿子是大禹,大禹消灭了共工氏,建立了夏朝,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后裔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可能在大禹灭亡了共工氏之前,就有了后土氏。
按不才我的推断,后土属于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神灵。
《国语鲁·语上》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为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稷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由此看来炎帝的儿子为稷神,共工的儿子为社神。社神就是土地之神。上引《山海经·海内经》之“首方颠,是复土壤”(首先创造了方形的堆,这方形的堆是人工覆盖土壤建成的)——因为后土和他的先人发明了最早的堆土建筑“大土台子”(最古老的城池),因为“能平九土,故(死后)祀以为社”。如果说大禹治水就是建筑了“大土台子”让人避过了洪水,对不起,这个发明创造是后土之爷们的。
在古代,凡有功德恩惠于百姓的人,死后均在被祭祀之列。根据其生前的才能、专长、相应的职事,定其在神界的管辖范围。共工之子后土平治九州土地,故而为社神。自此社神有了“后土”这个称谓。
为此我可以继续妄议:
“后土”之神的图腾相貌是蝉。
不错,看官,就是每到夏天就开始哇哇叫的知了。
后土,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中央之神。早期在《左传》《礼记》《淮南子》中,大致称后土为共工氏之子,为中央之神,性别尚未明确。 在东汉时期,王逸注解《楚辞》时又称“后土”为“幽都 之王”(幽都,指地下。因为蝉的幼虫期生活在地下)。 在汉代以后逐渐确立其为女生。到北宋政和六年,宋徽宗封它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享受了天老爷一样的受崇拜的规格。
大概西汉时期的《淮南子·精神训》有“蝉蜕蛇解”的说法,因为蝉脱壳、蛇换皮的天性相同,蝉就有了。“蛇”的别名。
请注意:从此“蛇”就成了蝉的非常重要的名字。
更请注意:共工的儿子为社神,社神就是土地之神。
共工氏的儿子叫“句龙”,疑“句龙”,于是蝉的别名,其演化的过程可能类似“社”“蛇”等。
社神当然就是土地之神。
“土”的别名在汉字中叫“地”。《说文解字·土部》:“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土、地关系彼此不分,所以“蛇”的异体字“虵”之(《楚辞·九歌》“载云旗兮委蛇”《考异》:“蛇一作虵。”)“也”字和,“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的“地”可以互通,所以土地之神“社”就和“蛇”可以互训。在这个前提下,社神后土之图腾形象的“蝉”,自然而然的可以有“社”的名称,也可以有“蛇”的读法。
我再次重复一次:社神后土图腾神的形象是蝉。蝉的名称可以叫蛇,“蛇”和“社”同声假借,而这也意味着后土的图腾名字“蝉”,有了根据。
图腾的名称可以称呼被借代之体,蝉可以借代社神后土。
如果我的说法可准,那么我们迄今出土的玉蝉,都是社神后土的图腾形象。
原来后土竟然是只夏天哇哇叫的知了;知了竟是土地神的图腾形象!
玉蝉的制作历史悠久,目前所知最早的玉蝉出土于内蒙古白音长汗遗址兴隆洼文化墓葬,距今有近八千多年历史。另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及商、周时期的玉蝉出土不绝,这证明蝉崇拜代代不绝,只是商、周时期的玉蝉出土有在墓葬中,出土在墓葬中,这意义有些复杂,这不是本文的述说的主要方向。
在周代,家邑的卿大夫拥有“四闲”,“闲”在这里特指马厩,是专门用来饲养和管理马匹的地方。根据《周礼·夏官·校人》记载,天子拥有十二闲,用于饲养六种不同的马匹;而邦国则有六个闲,用于饲养四种马匹;至于家邑的卿大夫,则拥有四个闲,用于饲养两种马匹。 养马之地设立的祭祀后土之“社”,以发明用马驾车之人陪祭(亦指配食者)。同上引书《校人》记载:“秋祭马社、臧仆。”郑玄注:“马社,(祭祀后土时)始乘马者(陪祭)。”商王族的远祖相土,发明了乘坐人的战车。
在此我再举一例证明后土的图腾神就是蝉:
图1 左图之左,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春秋早期偏晚芮国(M28)的节约
左图之右,后土像。右,民间收藏的蝉纹节约
图1陕西韩城梁带村春秋早期偏晚芮国墓(M28)出土的节约——节约。
节约,节制约束马匹的绳索之金属接头,是预先制造出的绳索接头装置,因为后土的图腾神是蝉,所以春秋时期节制的绳索之节约装饰以蝉;图1之左图节约上装饰的是后土像。后土不仅是土地之神,还是控制司管的马匹的神灵。
图2-2 商代弓形控缰器上一种太阳纹
图2-1是商代弓形控缰器上的太阳纹和蝉纹。图2-2是商代弓形控缰器上的一种太阳纹。控缰器,控制马匹的设置,是商代发明的系在驾驭者腰间、如“弓”形的金属装置,它的两端可以勾住几匹驾车之马的缰绳,以便使驾车者空出双手,便宜使用。
据《礼记·月令》载:仲夏之月“蝉始鸣”,后土是中国上古神话里的中央之神,仲夏之月“蝉始鸣”的时节,正是一年的正中。商王是重黎氏亦即祝融氏家族,图2-1、2-2的太阳纹代表商王族,图2-1的蝉纹就是后土;后土铸造在控制缰绳的弓形器上,寓意弓形器有后土镇守,马匹必然俯伏缰绳
商王是重黎亦即祝融氏之太阳家族。也说明共工氏、后土氏和商王族同出于崇拜太阳的伏羲女娲民族集团。
蝉古代曾被称为“齐女”(见晋崔豹 《古今注·问答》),似乎这也意味着“后土”崇拜始于母系社会。
图3-3 良渚文化的玉蝉(左图)
图3-4 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右图)
较早的玉蝉雕刻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5200年)时期,长3.2厘米,宽1.8厘米,1989年出土于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图3)。蝉形玉器的出现,似乎可以说明土地崇拜早在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大概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木正、水正、金正、火正、土正等专职神灵,而土正则出自共工氏民族集团而已。
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玉蝉出土,此时的玉蝉特征是强调蝉头刻画,而且眼睛凸出、增大。新石器早期的玉蝉与之相比,其往往不太重视眼睛的刻画,甚至有些被认为是玉蚕(图3-1、图3-2)。史前眼睛凸出、增大的玉蝉,应该是和当时认定之龙的眼睛进行了异质同构,如良渚文化的玉蝉(图3-3)、石家河文化的玉蝉(图3-4)等就异质同构了龙的眼睛。殉葬用的玉蝉大概是寄予了土地再生能力、逝者可以和蝉一样的出土飞升的希望。与龙的眼睛异质同构的,显然龙崇拜文化已经深入了民族的内在。
《易经·彖传》的作者传说是孔子。《彖传·坤》卦辞:“利牝马之贞”其如此的解释: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这个解释一定是先有了后土神掌管一切马匹的认识。正因为后土又是马神,《彖传》才有“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的判断——因为马归土地之神后土管理,马匹才有了驰骋大地的能力。可见崇拜后土神,可以让马匹“柔顺利贞,君子攸行”,这也说明商周时期给马具节约上面装饰蝉纹的意义了。
本文的若有贡献,就是勾沉出后土神的图腾相貌是蝉。现在看来社神、土地之神它掌管的土地,有永生不息的生生能力,今天人们在夏季到来之时要吃的“知了”,也因它是土地之神的化身,而给自己带来突破幽冥、飞升向上、生生不息的力量。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