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段经文。
So he drove out the man; and he placed at the east of the garden of Eden Cherubims, and a flaming sword which turned every way, to keep the way of the tree of life.(Genesis 3:24)
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创世记 3:24)
KJV(英王钦定版)说的是,(祂)把那个人the man(即亚当)赶出去了,但中文为什么是“他”,而不直接说亚当呢?还有,a flaming sword which turned every way的意思是“向每一个方向转动”或“旋转”,但和合本是“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并没有“四面”(转动)的意思,也没有说是“一把剑”,难道还有多把剑吗?为啥中英文不对应呢?
So he drove out the man(于是把他赶出去了),这里英文的“he”明确指代上帝,而中文的“他”看起来是指亚当(那个人)。这应该主要因为和合本产生于1919年,当时的语言风格深受文言文和白话文过渡期的影响。而在中文,当主语在上下文中非常明确时经常会被省略,以避免重复。
至于a flaming sword which turned every way(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这是一个对英文短语和中文翻译的理解差异。
which turned every way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向每一个方向转动”或“旋转”。那么,一把剑如何能“向每一个方向”转动?最形象的理解就是它在四周、全方位地旋转或挥舞。它不是在描述剑本身有多个面,而是在描述其运动范围是“四面”的。
和合本里说“四面转动”,这似乎可以对应turned every way,“四面”是中文的惯用语,意思是“各个方面”“四周”应该捕捉了英文原意中“全方位、无死角地转动”的概念吧。
那么,是一把剑还是多把剑?
英文a flaming sword(单数),的的确确就是一把剑。而中文是“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中心词是“剑”,所以这里指的也是一把剑。为什么会有“多把剑”的错觉?可能是因为“四面转动”这个描述非常有力,让人联想到一个覆盖范围极广的防御系统,从而会形成多重剑影的画面。但中英文都明确指出这是一把能够全方位旋转、发出火焰的剑。
此外,a flaming sword which turned every way.耶和华神把亚当驱逐出伊甸园,在东边安设基路伯和一把能四面转动喷发火焰的剑,那么,为啥只安设一把剑呢,一把剑就能起到把守生命的道路的作用(to keep the way of the tree of life)吗?另外,基路伯究竟是什么神物呢?
从字面上看,确实只有一把四面转动喷发火焰的剑。但如果只从物理数量上去理解,就可能错过了其背后深刻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把剑绝非普通的武器,它的“独一性”和“特性”恰恰是它能够“把守道路”的关键。
首先,这把剑不是凡铁,而是由神所安设、带有神圣力量的器物。它的特性——“四面转动”且“喷发火焰”——描述了一个无死角的、动态的、不可逾越的防护场。
四面转动:意味着它守护伊甸园的入口是全面的,没有任何方向或角度可以突破。它不是一扇静止的门,而是一个活动的、充满威胁的结界。同时,在圣经中,火焰常常是神圣临在、审判和洁净的象征(例如,神在燃烧的荆棘中向摩西显现;地狱的火)。这里的火焰既是物理上的阻挡,也是属灵上的威慑,象征着神圣的领域不容玷污者闯入。
因此,“一把剑”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完整自洽、由神圣权威所设立的系统性屏障。 其力量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本质。
其次,这把剑是神亲自安设的。这首先象征着神的判决和主权。是神决定了人因犯罪而必须离开伊甸园,也是神设立了这最后的界限。这把剑代表着神圣律法的不可侵犯性,以及神对生命终极权柄的掌控。人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突破这道屏障,强调了“回归”伊甸园不是靠人的努力,而只能依靠神的恩典和救赎。
第三,这把剑并非孤立存在。基路伯与喷火剑是一个协同的守护系统。基路伯代表着神圣的临在、荣耀和守护,而火焰剑则是这种临在的具体、可感知的威慑性体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神之禁区”的标记。
关于基路伯,圣经没有具体描述其形象,但他们是圣经中最高等级的天使(天使体系中的一种),是神圣的、拥有巨大能力和智慧的活物。不过他们不是神,是受造物,其地位和力量远超人。可以从圣经其他地方的描述来拼凑出他们的形象和职责。
基路伯在整本圣经里共出现68处,主要来自出埃及记(11处)、列王纪上(13处)、历代志下(8处)、以西结书(23处),还有创世记(1处)、民数记(1处)、撒母耳记上(1处)、撒母耳记下(2处)、列王纪下(1处)、历代志上(2处)、诗篇(3处)、以赛亚书(1处)、希伯来书(1处)。
基路伯通常在施恩座上,神指示摩西用黄金锤出两个基路伯,安在约柜的盖子上(“施恩座”)。他们脸对脸,高张翅膀,象征着神的宝座,神要在二基路伯之间向人说话(出埃及记 25:18-22)。在这里,他们是神荣耀临在的守护者和见证者。
基路伯也表现未先知以西结的异象,在以西结书描述了基路伯的复杂形象:他们有人的形体,但有四张脸(人、狮、牛、鹰),四个翅膀,浑身布满眼睛,伴随着轮子,行动迅捷如闪电。这个异象强调了基路伯的全知(眼睛)、能力(多种面孔代表万物之灵长、力量、勇猛和迅捷)以及作为神荣耀宝座战车(Merkabah[1])的承载者。
基路伯的主要职责:一是守护神圣的领域:正如在伊甸园门口,他们的首要职责是守护神的圣洁,防止不洁者闯入。他们是神宝座的“皇家护卫”;二是承载和彰显神的荣耀:在以西结的异象中,他们是神移动宝座的组成部分;三是敬拜和服事神:他们昼夜不停地赞美神的圣洁(以赛亚书 6:2的撒拉弗与此类似,但基路伯更侧重于守护和宝座的职能)。
综合上述探究,可以得出结论,"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不是为了防御外敌,而是为了执行神圣的判决,是“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to keep the way of the tree of life),也是防止堕落的人类“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lest he put forth his hand, and take also of the tree of life, and eat, and live for ever, 创3:22),活在永恒的罪与死的状态中。可以说这是一种严厉的慈爱。
而且基路伯代表了神的荣耀、圣洁与临在;四面转动的火焰剑代表了神的公义、审判与不可侵犯的界限。
纵览这个画面,可以看到,这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神圣救赎历史的开始。通往生命树的道路已经被神圣的权威彻底封锁。从此,人类不能再靠简单地“走回”伊甸园来获得生命,而必须等待神所预备的、通过信心和救赎而开辟的一条新路。
因此,“一把剑”加上基路伯,构成了一个在神学上和象征意义上都完美无缺的守护系统,它不是一个武力防御的漏洞,而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神学宣告。
由此可见,中文和合本与英文KJV版本虽然有字面上的差异,但这些差异是翻译过程中是为了适应不同语言习惯而做出的合理调整,所传达的神学信息和画面是完全一致的:神将亚当夏娃驱逐出伊甸园,并安置基路伯与一把能向四周旋转的火焰之剑,把守通往生命树的道路。
再看另一部分。
和合本创世记第二章里提到亚当时,没有直接提亚当的名字,而是用“那人”(2:19 20 23)“他”(2:21),而英文版却直接用Adam(亚当),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来说,核心原因是:在希伯来原文中,“亚当”这个词是双关语,它既有“人类”的泛指含义,也有作为第一个男人“亚当”这个专有名词的含义。和合本捕捉并再现了原文从“泛指”到“特指”的叙事过程。
希伯来文词אָדָם 的读音是Adam。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人”或“人类”,它源于אֲדָמָה,意思是“土地”或“泥土”。所以从词源上,“亚当”就是“用泥土造的人”。
创世记巧妙地运用了这个词的双关含义:
So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in the image of God created he him,male and female created he them.(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创1:27),这里的man(人)就是 Adam,也指“人类”这个物种。在后续叙述造人的过程时,这个词的用法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
在创2:15-20中,故事继续发展,但主角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别于其物种的名字。因此,继续使用“那人”来指代他是最合适的。这强调了他是此时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人,他的身份和角色是管理伊甸园、为动物命名,此后,逐渐出现了Adam的名字,“亚当”虽然已经开始向专有名词过渡,但其含义仍然是the man(这个人)。
通过创2:21-23可以看到,在女人被造出来之后,那人的角色又发生了变化,the man成为有his wife的人。于是那人(Adam)惊叹道:This is now bone of my bones,and flesh of my flesh(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于是在2:24-25,继续描述丈夫和妻子的关系。
Therefore shall a man leave his father and his mother, and shall cleave unto his wife: and they shall be one flesh.And they were both naked, the man and his wife, and were not ashamed.(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Genesis 2:24-25,创世记 2:-2425)
后续,在神与这一对男女的交往继续深入的过程中,神呼唤那人的名字,成为自然而然的了。
And the LORD God called unto Adam, and said unto him, Where art thou?
(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Genesis 3:9,创世记 3:9)
这里“耶和华神呼唤那人”英文里是耶和华神直接呼唤亚当的名字。亚当的名字开始被正式使用了。从第三章开始,“亚当”就完全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使用了。
这个从“那人”(The man)到“亚当”(Adam)的转变,具有深刻的文学和神学意义。它既象征着人类从与神亲密无间、没有身份焦虑的“普遍性存在”,落脚在一个需要被点名、被问责的“具体个体”。
对来自希伯来文向英文的转译,和合本译者也许察觉到了Adam一词在上下文中的微妙变化,因此选择用“人/那人”来开始叙事,以保留这种从普遍到特殊的文学美感。这似乎一种更贴近原文精义的译法吧。
而像英文钦定版(KJV)或其他现代译本为了阅读的清晰和流畅,倾向于从一开始就将 Adam 直接音译为专有名词Adam。他们或许认为,应该让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故事是关于特定人物亚当的,直接用名字可以避免混淆,让叙事更直接。这是一种更注重读者体验和逻辑连贯性的翻译。
探究两种译本的细微不同,可以看到译者们的良苦用心,可以说,两种译本都成功地传达了希伯来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025.11.11-13
[1]有关基路伯,请参见维基百科“梅尔卡巴神秘主义”词条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